成语拼音:hán yuān mò bái
成语解释:含:包藏;莫:无处;无法;白:弄明白。指有冤屈无处申诉、无法昭雪。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含寃莫白
英文翻译:suffer a grievous wrong with no hope of vengeance
含:1.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含一口水。含着橄榄。2.藏在里面;包括在内;容纳:含着眼泪。这种梨含水分很多。工龄满三十年以上(含三十年)者均可申请。3.带有某种意思、情感等,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
冤:1.冤枉;冤屈:冤情。鸣冤。申冤。含冤负屈。2.冤仇:冤家。结冤。3.上当;吃亏:花冤钱。白跑一趟,真冤!4.欺骗:你别冤人!
莫:[mò]1.不要:莫哭。2.没有,无:莫大。莫非。莫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不,不能:莫如。莫逆。莫须有。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莫能助。4.古同“漠”,广大。5.姓。[mù]古同“暮”。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什么是“含冤莫白”?字面看像是“蒙冤却无法洗清”,但它的痛感究竟有多深?举个例子:古装剧里常有书生被诬陷作弊,同窗集体指认他夹带小抄,考官不由分说取消考试资格。书生攥着撕碎的试卷站在雨中,反复说“不是我”,可无人愿听——这画面是不是让人拳头都硬了?
为什么被冤枉的人常常百口莫辩?心理学有个“证实偏差”概念:人们一旦形成偏见,会选择性相信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比如邻居家窗玻璃碎了,小孩A曾被批评调皮,即使这次是野猫撞碎的,大家也会先怀疑A。这种思维惯性让“含冤莫白”成了人性弱点催生的社会现象。
现代职场里有没有“含冤莫白”的案例?张琳熬夜做的方案被同事抢先提交,开会时老板表扬同事“创意独特”。她想解释,却怕被贴上“抢功”标签;若保持沉默,又担心能力遭质疑——这种两难困境像不像掉进没有扶手的滑梯?但换个角度想,与其纠结“洗白”,不如用后续行动建立信任:下次方案用邮件抄送全组,既留痕又显格局。
家庭生活中如何避免制造“含冤莫白”的悲剧?孩子打翻牛奶,家长脱口而出“说了多少次别毛手毛脚”,可万一是杯子本身有裂痕呢?《非暴力沟通》里强调区分观察与评判:“地板湿了”是事实,“你总是闯祸”却是杀伤性解读。给孩子三分钟陈述时间,可能发现他原本想帮忙端早餐却失手——这样的反转在亲子关系中并不少见。
面对系统性不公时,“含冤莫白”是否注定无解?看《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用二十年挖通地道,用行动对抗监狱长的诬陷。现实中的聂树斌案历经21年才改判无罪,这些案例揭示:真相或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与其说“含冤莫白”是终点,不如看作考验信念的马拉松——重要的是保存证据、保持发声。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成语词典里“含冤莫白”常与“沉冤昭雪”配对出现。这暗示着语言本身就在传递希望——既然有描述冤屈的词,必然存在对应的平反概念。就像黑夜与黎明的关系,当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其实潜意识里已种下对公正的期待。这种语言结构里的乐观基因,或许正是文明延续的密码之一。
遇到疑似“含冤莫白”的情况该怎么办?先做“情绪隔离”,把“他们针对我”的念头改成“信息传递有误差”;再用“证据三问”:有什么物证?谁可能看到真相?是否存在其他解释?去年朋友被误认插队,她没争吵,而是平静问后面大妈:“您记得我站这儿时队伍多长吗?”大妈愣住后,旁边小姑娘主动证明她确实排了十分钟——你看,冷静才是最好的漂白剂。
观察网络时代的“含冤莫白”,会发现反转新闻已成常态。某视频博主被指控虐待动物,三天后监控显示是野狗闯入弄乱房间。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既是潜在受害者,也可能无意中成为加害者。或许该建立新共识:让“子弹飞一会儿”不是冷漠,而是给复杂真相留出拼图时间。
最后思考一个悖论:完全消除“含冤莫白”是否可能?就像再精密的仪器也有误差率,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注定会有误判。但我们可以像升级杀毒软件那样迭代纠错机制——缩短冤案平反时间、降低维权成本、培养证据意识。承认不完美,反而能更务实地搭建防护网,至少让“莫白”的期限,从一辈子压缩到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