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n hú qí cí
成语解释:含糊:不明确,不清晰。词:话语。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成语出处: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壮》:“即相执证,理全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话说得不清不楚
繁体字形:含糊其詞
英文翻译:talk ambiguously
含:1.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含一口水。含着橄榄。2.藏在里面;包括在内;容纳:含着眼泪。这种梨含水分很多。工龄满三十年以上(含三十年)者均可申请。3.带有某种意思、情感等,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
糊:[hú]1.用黏性物把纸、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糊信封。糊墙。糊顶棚。糊风筝。2.同“煳”。3.粥类食品。[hū]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窟窿或平面:用灰把墙缝糊上。往墙上糊了一层泥。[hù]样子像粥的食物:面糊。芝麻糊。辣椒糊。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词:1.(词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问你"最近怎么样",你回答"还行吧"。这种回答究竟算不算含糊其辞?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模棱两可"。比方说同事问项目进展,你说"大体顺利,有些细节需要优化",既没撒谎也没透露具体问题,这就是职场常见的语言艺术。
为什么人们喜欢用"避重就轻"的表达方式?上周邻居问我装修噪音是否太大,我说"大家作息时间不同"。既承认了客观事实,又避免了直接冲突。这种说话方式就像在真相表面盖了层纱,既保留余地又不失礼貌,特别适合处理敏感话题。
"含糊其辞"真的能化解尴尬吗?记得有次亲戚打听我的收入,我说"刚够日常开销"。这个回答既保护了隐私,又让对方无法继续追问。我发现越是重要的事情,人们越倾向于使用"云山雾罩"的说法,就像给信息装上了缓冲垫。
当朋友问你新发型好不好看,那句"挺特别的"到底算不算赞美?这种"闪烁其词"的表达其实暗藏智慧。我常觉得,成年人的社交就像在玩文字迷宫——既要表达态度,又要留出全身而退的通道。关键不在于是否说真话,而在于如何在真实与得体间找到平衡点。
观察发现,现代人越来越擅长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交流。就像网购时客服说"尽快处理",或是领导说"回头再议",这些充满弹性的表达构建起人际关系的缓冲区。或许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适当的语言模糊反而成了维持社交和谐的润滑剂。
下次遇到需要表态的场合,不妨试试"雾里看花"的说话方式。但也要记得,重要承诺和关键信息仍需明确传递。毕竟,语言的朦胧美就像水墨画的留白——适当留空是艺术,过度模糊就可能变成不负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