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ào wǎng zhī lái
成语解释: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成语出处:《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据此知彼
繁体字形:告往知來
英文翻译:study the past and foretell the future changes
告:1.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告诉。告知。广告。报告。通告。忠告。2.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状。到法院去告他。3.为了某事而请求:告假。告贷。4.表明:告辞。自告奋勇。5.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告成。告罄。告一段落。事情已告结束。6.姓。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告往知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一位老师对学生说:“上次考试你错在粗心,这次要仔细审题。”这句话表面上在分析过去的错误,实际是在提醒未来的行动——这就是“告往知来”的典型场景。
问题:这个成语只能在教育场景用吗?当然不是。比如公司开会时,经理说:“去年市场调研不充分导致产品滞销,今年我们要加强数据分析。”从过去的失败中提取经验,指导下一步策略,这也是告往知来的智慧。
最近读到一位创业者的故事很有意思。他第一次开餐厅因为选址不当倒闭,第二次创业时却说:“上次的教训告诉我,人流比租金更重要。”结果新店月营业额翻了三倍。你看,失败的过去反而成了照亮未来的路灯。
问题:普通人怎么用好这个成语的思维?我有个朋友每天写“错题日记”,小到打翻咖啡,大到项目失误,他都会记录原因和改进方法。他说:“记录过去不是自我批评,而是给未来的自己发攻略指南。”这种把经验转化为行动力的方式,正是告往知来的生动实践。
有人可能会觉得“总回头看容易绊脚”,但关键在于如何转化视角。就像开车时看后视镜,不是为了盯着已经驶过的路,而是为了更安全地向前行驶。历史的教训从来不是束缚脚步的枷锁,而是修正航向的罗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告往知来的能力。刷短视频时看到某个博主说:“三年前盲目追热点让我掉粉,现在我更注重内容深度。”这样的反思与调整,正在无数领域悄然发生。或许下次做决定前,我们可以多问一句:过去的哪些经历能帮我看清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