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ǔ wǎng zhī lái
成语解释: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成语出处:《周易 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知道前事,可以推知未来
繁体字形:數往知來
英文翻译:in retracing the past , the future can be known
数:[shù]1.数目:次数。数额。2.几;几个:数次。数日。3.天数;命运:气数。在数难逃。4.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由于生产实践对计数和测量的需要,首先产生了自然数(正整数),后又逐渐产生了分数、零、无理数、负数、虚数等。5.一种语法范畴。表示名词、代词所指事物的数量。6.指数学:数理化。[shǔ]1.点算:数数(shù)。数不清。2.比较起来最突出:数得上。数一数二。3.责备;列举错误:数说。数落。[shuò]屡次:频数。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数往知来”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计算过去,预知未来”,常用来形容通过总结历史规律预测趋势的能力。比如一位老农观察云层厚度和风向,对邻居说:“看这天色,明早八成要下雨——咱数往知来,去年这时候也是这场雨。”这种从经验中提炼智慧的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有人可能会问:过去的情况真能预测未来吗?不妨看看企业案例。某连锁餐饮品牌发现,每当推出限量款产品时,社交媒体讨论度会先升后降。他们通过分析三年数据,发现话题热度达到峰值后的第7天最适合推出常规新品。这种“数往知来”的策略,让新品上市成功率提升了40%。
在家庭教育中,这个概念同样适用。张女士发现儿子每次考试前都会反复擦拭书桌,这其实是焦虑的表现。她回忆自己学生时代也有类似习惯,于是提前两周开始带孩子做放松训练。这种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教育方法的尝试,正是成语的现实写照。
或许你会疑惑:如果遇到从未发生过的事怎么办?这时候需要“创造性迁移”。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时,虽然某个BUG是首次出现,但通过比对类似错误日志,仍能快速定位问题根源。这种把旧经验重组应用的能力,让数往知来有了更广阔的使用场景。
个人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成语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当我们被各种预测模型和数据分析工具包围时,容易忽视最基本的观察与归纳。就像导航软件能告诉我们最快路线,但老司机根据常年驾驶经验选择的“野路子”,往往能避开突发拥堵——这种人类特有的模式识别能力,正是人工智能难以完全替代的。
下次遇到抉择难题时,不妨先静心梳理过往经历。无论是工作文件的归档习惯,还是记录每日心情的便签,这些看似琐碎的积累,终将在某个时刻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毕竟生活的剧本虽不重复,但人性本质与事物规律,始终在演绎着相似的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