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ìng
  • l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ū yìng bù líng

成语解释:呼应:一呼一应,彼此声气相通。呼叫和应答都没效验。形容声气不通,指挥不能如意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起初不过有点呼应不灵;到得后来,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做事

繁体字形:嘑應不靈

英文翻译:No response

呼应不灵的意思

呼:1.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跟“吸”相对):呼吸。呼出一口气。2.大声喊:呼声。欢呼。呼口号。大声疾呼。3.叫;叫人来:直呼其名。一呼百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4.姓。5.形容风声等:北风呼呼地吹。

应:[yìng]1.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应和(hè)。答应。喊他不应。应承。反应(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2.接受,允许,答应要求:应邀。应聘。应考。3.顺合,适合:顺应。适应。应机。应景。应时。应用文。4.对待:应付。应变。应酬。[yīng]1.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应当。应该。应分(fèn)。应有尽有。2.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3.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灵:1.灵活;灵巧:灵敏。灵机。灵便。心灵手巧。机件失灵。资金周转不灵。2.精神;灵魂:心灵。英灵。3.神仙或关于神仙的:神灵。灵怪。4.灵验:灵药。这个法子很灵。5.灵柩或关于死人的:守灵。移灵。停灵。灵位。灵前摆满了花圈。6.姓。

成语评论

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发消息给朋友,对方过了大半天才回复;你向同事交代工作,结果执行效果和预期南辕北辙。这种「你说东他往西」的现象,正是「呼应不灵」的生动写照。

举个具体例子:某公司市场部策划活动时,设计组将活动主视觉定为科技蓝,推广组却按去年的玫红色方案执行。双方都觉得自己在配合工作,结果活动当天现场布置得像个调色盘。这种看似好笑的乌龙事件,本质上就是信息传递链条出现断裂导致的呼应不灵

有人可能要问:现代社会通讯这么发达,为什么还会出现呼应不灵?其实问题往往出在「沟通层次」上。就像用5G网络传输老式电报密码,技术再先进也架不住信息本身的模糊性。我曾在项目推进中发现,当团队成员对「尽快完成」的理解分别是「三天内」和「本周五下班前」时,进度偏差就必然发生。

有趣的是,现代科技在某些方面加剧了呼应不灵的现象。我们每天接收上百条消息,但真正形成有效沟通的不足十分之一。就像拿着高倍望远镜却看不清眼前的花草,过多的信息通道反而可能成为理解障碍。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回归沟通本质——重要的不是说了多少,而是被理解了多少。

当遇到呼应不灵的情况,不妨试试「确认三步法」:先说清楚具体要求,再询问对方理解,最后约定检查节点。这种方法在亲子沟通中同样奏效,比如让孩子「整理房间」,明确到「把书本放进书架,脏衣服放到洗衣篮」的具体指令,往往能大幅减少鸡同鸭讲的情况。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需要时间沉淀。就像交响乐团需要反复排练才能合奏出动人乐章,任何团队的协作都需要经历磨合期。与其苛责「对方不配合」,不如建立更立体的沟通机制。毕竟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传递信息的速度,而是确保思想共鸣的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