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ò xī ní
成语解释:比喻调和纷争
成语出处:刘心武《钟鼓楼》第四章:“除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还少不了‘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
繁体字形:咊稀泥
英文翻译:Puree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稀:1.同“希”:稀少。稀见。2.事物之间不紧密,距离远,空隙大。与“密”相对:稀疏。庄稼种得太密和太稀都不好。3.含水分多,浓度小:稀盐酸。稀饭。
泥:[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和稀泥”这个成语,你听过吗?字面意思是“搅拌稀泥”,但实际用来形容“处理矛盾时态度模糊,两边都不得罪”。比如同事吵架,老板说:“大家各退一步,别伤了和气!”——这就是典型的“和稀泥”。
为什么有人爱“和稀泥”? 说白了,怕麻烦。当双方争执不下时,站出来明确表态可能得罪人,倒不如当个和事佬。比如朋友A说火锅该吃辣锅,朋友B坚持点清汤,你赶紧打圆场:“要不点个鸳鸯锅?”——看似解决问题,实则回避了核心矛盾。
“和稀泥”一定不好吗? 倒也不全是。有些场合需要暂时缓和冲突。比如家庭聚会上长辈为琐事争执,晚辈突然插话:“今天菜真好吃,二叔尝尝这个!”——这种转移注意力的做法,反而能让火药味瞬间消散。
不过要注意“和稀泥”和“有效沟通”的边界。工作中遇到方案分歧,如果领导只说:“你们再讨论讨论”,却不给方向,团队可能陷入更深的拉扯。这时候更需要明确决策标准,比如:“我们先按用户调研数据推进,试行两周再看效果。”
个人觉得,“和稀泥”就像做菜时用的味精——偶尔用能提鲜,顿顿用就伤身。真正的高手会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应变”之间找平衡。比如客户提出不合理需求,比起敷衍一句“我尽量”,不如说:“这个方案可能影响使用体验,我整理三个替代方案供您选择?”既保留了合作空间,又守住了专业底线。
下次遇到需要调解矛盾的情况,不妨先问自己:此刻是更需要灭火,还是更需要解决问题?有时候模糊态度是智慧,有时候却是逃避。就像揉面团,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后可能得到一盆糊糊——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知道要做馒头还是面条,事情就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