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ǒ xī ní

成语解释:〈方〉也称和稀泥,比喻无原则地调解或折中。

成语出处:老舍《我这一辈子》:“这在早年间叫做‘抹稀泥’,现在的新名词应叫着什么,我还没能打听出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折中

繁体字形:抹稀泥

英文翻译: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price of principle

抹稀泥的意思

抹:[mǒ]1.涂:涂抹。抹粉(喻美化或掩饰)。抹黑(喻丑化)。抹子(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亦称“抹刀”)。2.揩,擦:抹拭。哭天抹泪。3.除去,勾掉,不计在内:抹煞。4.轻微的痕迹:“林梢一抹青如画”。一抹余晖。[mò]1.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抹墙。抹石灰。2.紧靠着绕过去:抹头。抹身。3.用手指轻按,奏弦乐指法的一种。[mā]1.擦:抹桌子。2.按着向下移动、除去:抹不下脸来(碍于脸面或情面)。

稀:1.同“”:稀少。稀见。2.事物之间不紧密,距离远,空隙大。与“密”相对:稀疏。庄稼种得太密和太稀都不好。3.含水分多,浓度小:稀盐酸。稀饭。

泥:[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成语评论

抹稀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处理问题时敷衍了事,不深入解决矛盾。比如公司会议上,同事对项目分工争执不下,领导却打圆场说:“大家都是为了团队好,细节可以慢慢商量。”这种看似“和稀泥”的做法,虽然暂时平息了争吵,但问题根源并未解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人爱‘抹稀泥’?”其实这往往源于对冲突的回避心理。就像家里亲戚吵架时,长辈常说的“大过年的别伤了和气”,这种选择短期和谐的应对方式,本质上是用表面妥协换取暂时平静。但就像用胶带粘裂缝的陶器,看似完整实则隐患仍在。

工作中遇到需要明确责任的情况时,“抹稀泥”反而可能让问题恶化。比如程序员发现系统漏洞,项目经理却说“先上线再修补”,这种处理方式就像给发高烧的病人贴退热贴——指标不治本。从个人经验看,真正有效的沟通需要直面问题核心,就像医生处理伤口必须清创消毒才能愈合。

值得注意的是,“抹稀泥”并非完全不可取。在非原则性问题上,比如朋友间无伤大雅的小摩擦,适度调和反而能维系关系。但关键要区分场合与性质,就像炒菜时勾芡能让口感顺滑,但炖汤时过度勾芡就会破坏原味。生活中的智慧,往往在于把握平衡的分寸感。

观察身边那些善于化解矛盾的人,会发现他们并非单纯“和稀泥”,而是像技艺高超的陶艺师——既懂得用巧劲塑形,又知道何时需要高温烧制定型。这种能力建立在清晰的问题认知与沟通技巧之上,远比简单回避问题更有建设性。

抹稀泥的造句

  1. 造句 一个匠人,抹稀泥的门道还是挺多的。
  2. 造句 处理这种事情汪所长已经架轻就熟了,无非是抹抹稀泥,给鲍伟那边争取几个钱的赔偿,让那个范东吃吃苦头,拿起电话叫了两个警员安排了下去。
  3. 造句 朕只好委曲求全,一味地抹稀泥。
  4. 造句 你们有了不同意见英国公可以居中抹稀泥,他适合做这个,剩下的只有高大人了所以让高大人去督师,再说高大人脾气好也比较听话。
  5. 造句 这类抹稀泥的难处,从古至今,岂是诸葛亮一人的故事。
  6. 造句 苏第7集团军与它的司令一样多灾多难,梅列茨科夫大将是老于世故的老滑头,抹稀泥两头光的人物,开战后又被斯大林投入监狱“教育”。
  7. 造句 洛长风脑海浮现出小时候的记忆,当时黄安安还梳着羊角小辫,头发黄黄的,两个小家伙经常在一起摸鱼捉虾,互抹稀泥,小时候的“他”。
  8. 造句 村长王卓敏性格耿直,为人正派,但能力平平,老好人善于抹稀泥。

"抹稀泥"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