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è xuè qìn gǔ
成语解释:形容极端诚信。
成语出处:清·顾嗣立《元诗选·丁孝子鹤年》:“先是生母冯阻绝东村,病死……啮血沁骨,棺敛以葬。”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繁体字形:噛血沁骨
英文翻译:Gnawing blood
啮:咬(多指鼠、兔等):虫咬鼠啮。
血:[xuè]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4.指月经。5.姓。[xiě]义同“血”(xuè):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
沁:1.(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沁人心脾。额上沁出了汗珠。2.头向下垂:沁着头。3.往水里放。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啮血沁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生僻,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的是仇恨或情感深刻到像血液浸透骨头一般,难以消解。比如在《左传》记载的古代战争中,一位将军目睹同袍被敌军残杀后,愤然道:“此仇啮血沁骨,必以彼之血祭我弟兄!”这种语境下,成语的冲击力瞬间变得具体可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程度的情绪表达,在现实生活中适用吗?举个例子,现代职场中若有人长期遭受不公对待,可能会对某个决策者产生“啮血沁骨”的怨念。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强烈情感往往伴随着自我消耗——就像被毒液侵蚀的树木,最先腐朽的其实是自己的根基。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并非只能用于负面场景。我曾见过一位非遗传承人这样描述技艺传承:“老匠人对细节的执着,是啮血沁骨般的坚持。”这里巧妙转化了成语的意境,将“深入骨髓”的特质赋予正向价值,反而让人耳目一新。
当我们在使用这类重口味成语时,是否应该考虑时代适配性?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语境的营造。比如描写家族恩怨的小说里,用“两代人的矛盾早已啮血沁骨”就能精准传递出代际冲突的顽固性,比平铺直叙更有文学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强烈的情绪表达就像双刃剑。古人用“啮血沁骨”时往往伴随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智慧,而现代人更需要学会与执念和解——毕竟让负面情绪沁入骨髓的,最终受困的只会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