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 jiā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ì jiā zhī pǐ

成语解释:嗜:喜爱;痂:疮口结的硬壳;癖:积久的嗜好。原指爱吃疮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形容怪癖的嗜好

繁体字形:嗜痂之癖

英文翻译:depraved taste

嗜痂之癖的意思

嗜:特别爱好:嗜好。嗜酒。

痂:伤口或疮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癖:癖好;嗜好:烟癖。洁癖。嗜酒成癖,于健康不利。

成语评论

嗜痂之癖”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怪,但背后藏着挺有意思的人性观察。比如有个朋友特别喜欢收集用过的电影票根,塞满整整三本相册,问他为什么,他说:“皱巴巴的票根上沾着爆米花渣,看着就有故事感。”这算不算现代版的“嗜痂之癖”呢?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痂”这种看似不美好的东西?其实这和人的记忆锚点有关。就像有人爱闻汽油味,有人喜欢撕手上的倒刺——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往往链接着独特的个人体验。比如同事小王总把开会时乱涂的草稿纸裱起来,他说:“这些鬼画符提醒我,当时是怎么从一团乱麻里找到解决方案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家楼下收废品的大爷,专门留了个玻璃柜放残缺的瓷碗,他说:“缺口的位置不同,就像每个人身上不同的故事。”这种对非常态之美的欣赏,或许正是“嗜痂之癖”的现代诠释。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是否该用固定标准评判他人的喜好?

从心理学角度看,特殊的癖好往往是个体建立自我认同的方式。就像有人偏爱做模型的胶水味,有人沉迷旧书霉味,这些独特的感官记忆构建着私人化的精神世界。当代社会越来越包容多元文化,或许我们该学会欣赏这种多样性——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痂”里都可能藏着值得尊重的生命印记。

最后想到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流行收集奶茶杯上的异形杯盖,摆满整个窗台。这算不算新时代的“嗜痂之癖”?当我们在讨论这些看似怪异的喜好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人类如何通过非常规方式,在工业化时代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温度。

嗜痂之癖的造句

  1. 造句 一般牛人都有点另类,甚至嗜痂之癖。
  2. 造句 他有一个奇怪的嗜痂之癖,不倦地剌探同事们的隐私,搜集他们心中点滴的龌龊,偶然的卑鄙,一旦得手,他就乐不可支。
  3. 造句 有嗜痂之癖者,贸此以去,如偕笠翁以归。
  4. 造句 中国网民的嗜痂之癖表现得无以复加。
  5. 造句 我想,除了个别嗜痂之癖者,恐怕世界上不会有人愿意吃到它。
  6. 造句 是嗜痂之癖,逐臭之夫!杨修再世(网友):所谓“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7. 造句 但在笔者看来,这种细读史书的动机和结果,都难逃“嗜痂之癖”的嫌疑。
  8. 造句 因为健康、自然是一个基本准则,有损于健康、自然,即使有人格外喜好,却不易成为普遍准则,“嗜痂之癖”,无外于此。
  9. 造句 患者认为易性病是与生俱来的痼疾,是刻骨铭心的追求、无法克制的欲望、难与人言的“嗜痂之癖”,不变性还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