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àn
  • xiù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duàn xiù zhī pǐ

成语解释:指男子搞同性恋的丑恶行径。

成语出处:《汉书·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男同性恋

繁体字形:斷袖之癖

英文翻译:homosexuality

断袖之癖的意思

断: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断。割断。绳子断了。2.断绝;隔绝:断水。断电。断奶。断了关系。音讯断了。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断过。4.拦截: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5.戒除(烟酒):断烟。断酒。6.姓。7.判断;决定:断语。诊断。独断专行。这个案子断得公道。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断无此理。断不能信。

袖:1.袖子:袖口。短袖儿。2.藏在袖子里:袖着手。袖手旁观。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癖:癖好;嗜好:烟癖。洁癖。嗜酒成癖,于健康不利。

成语评论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断袖之癖”这个成语。可能有人第一次听到会懵圈:“断袖?啥意思?衣服破了也算成语?”哎别急,老话说得好,“故事要从头说起”——这成语其实和汉朝的一个皇帝有关。据说汉哀帝和宠臣董贤同床午睡,哀帝为了不吵醒压住自己袖子的董贤,直接割断袖子起身。啧啧,这操作放到现在,妥妥的“宠友狂魔”啊!

那这成语到底用在哪里呢?举个栗子:“老王发现儿子对隔壁男生格外上心,私下嘀咕‘该不会是有断袖之癖吧’。”不过要注意啦,现在用这个词得悠着点,毕竟古代的说法和现代对性取向的认知可大不一样了。

这时候问题来了:用“断袖之癖”形容同性爱情合适吗?咱们掰开揉碎说,这词本身只是历史典故,没有贬义。但语言会变啊!就像“小姐”原本是尊称,现在可能让人误会。所以关键看语境——要是朋友间开玩笑说“你这断袖之癖够深情的”,可能还带点调侃;但正式场合用,容易显得老派甚至冒犯人。

个人觉得哈,这成语就像个时间胶囊,装着古人对情感的独特表达。现在大伙儿更习惯用“LGBTQ+”“性少数群体”这些科学中性的词汇。不过话说回来,能把历史故事浓缩成四个字流传千年,咱中文的造词能力真是绝绝子!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电视剧里要是演古代同性恋情,旁白来句“此等断袖之谊,倒比金兰之交更显情深”,立马让观众get到时代感。但要是现代剧里用,估计弹幕会飘过满屏的“考古队来了”。你看,同一个词,放不同时空就像换了件衣服,味道完全不同。

说到底,语言就像条流动的河。咱们既要看懂老祖宗留下的波纹,也得顺着水流找到新的表达方式。用不用“断袖之癖”这事儿吧,重点不在对错,而在懂不懂“看人下菜碟”——分场合、看对象、知分寸,这才是真正的语言艺术。

断袖之癖的造句

  1. 造句 从古代的“龙阳之兴”“抱背之欢”“断袖之癖”到今天的“男同”“基友”,男同性恋这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存在着。
  2. 造句 难道?桃媚羽已经以身试法,验证了主子是不是断袖之癖?“主子,你们?你们?”。
  3. 造句 可惜那时只当她是男子,甚至担心自己有断袖之癖。
  4. 造句 他是爱着女装,有断袖之癖的美人;他是符弦国最不争气的小王爷,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变态。
  5. 造句 谁让你搞断袖之癖了?真是不知所云。
  6. 造句 他有断袖之癖?他都成亲三年当了三年的皇帝了,后宫妃嫔也不少,至今却连个娃娃都没有,准没错,他一定是喜欢男人。
  7. 造句 这么关心我干嘛,你不是真有断袖之癖吧。
  8. 造句 难不成,这赵煌有断袖之癖?看上了自家的七弟不成?想到这里,众人心中都是一阵恶寒。
  9. 造句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性恋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中国古书上也有断袖之癖的记载。
  10. 造句 柳下惠,多才多艺长相不赖,美女诱惑却倒床就睡,众人皆以为其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却不知乃是柳下惠曾立下豪言壮语,学生时期绝不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