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qí mò jí
成语解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成语出处:唐 高彦休《唐阙史 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噬臍莫及
英文翻译:it is too late to repent
噬:咬:吞噬。反噬。
脐:1.肚脐,在腹正中,人出生后脐带脱落结疤后的凹陷处。2.螃蟹肚子底下的甲壳:尖脐。团脐。
莫:[mò]1.不要:莫哭。2.没有,无:莫大。莫非。莫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不,不能:莫如。莫逆。莫须有。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莫能助。4.古同“漠”,广大。5.姓。[mù]古同“暮”。
及:1.达到:波及。普及。及格。目力所及。由表及里。将及十载。2.赶上:及时。及早。望尘莫及。3.比得上:论学习,我不及他。4.推及;顾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5.姓。6.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噬脐莫及”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背后的道理其实很实用。比如小明总爱拖延,想着“明天再复习也来得及”,结果考试前一晚发现知识点完全没掌握,这时候他再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就是典型的“噬脐莫及”。
为什么要用“噬脐”来比喻呢? 字面意思是“咬自己的肚脐”,肚脐当然咬不到,这个夸张的比喻其实在强调:某些错误一旦犯下,就像试图做不可能的事一样,根本无法补救。比如你冲动辞职后才发现就业市场寒冬,或者对家人说了伤人的话却无法收回,这种时候的无力感,就是“噬脐莫及”想要传递的情绪。
历史上有个真实案例:商纣王早期其实是个聪明能干的君主,但后来沉迷酒色、滥用酷刑,等到周武王大军压境时,他逃到鹿台自焚前感叹“吾悔不当初”。这种从高位跌落的巨大反差,比普通人的失误更能体现这个成语的警示意味。
我个人觉得,现代人尤其需要警惕“噬脐莫及”的陷阱。现在很多选择看似 reversible(可逆),比如透支消费可以分期、工作不满意能跳槽,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往往被低估。就像熬夜刷手机时觉得“明天补觉就行”,但长期积累的亚健康状态,可不是睡个懒觉就能解决的。
有趣的是,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现时偏见”(Present Bias),正好能解释这种现象:人们总会高估当前的满足感,低估未来的代价。明白这一点后,在做重要决定时,不妨多问自己:“如果三年后再回头看这个选择,我会不会后悔?”
与其在事后懊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如把“噬脐莫及”当成生活的预警信号。下次面对诱惑或重要抉择时,记得留出缓冲期——比如网购前把商品放购物车三天,或者生气时先深呼吸十秒。这些小习惯就像给未来安装的保险栓,能帮我们避开许多追悔莫及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