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ó bù jiān wēi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赠路舍人泽溥》诗:“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繁体字形:国步艰危
英文翻译:A country in peril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步:1.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正步。跑步。寸步难移。走了一步棋。2.阶段:初步。事情一步比一步顺利。3.地步;境地:不幸落到这一步。4.旧制长度单位,1步等于5尺。5.用脚走:步入会场。亦步亦趋。6.踩;踏:步人后尘。7.用脚步等量地:步一步这块地够不够三亩。8.姓。9.同“埠”(多用于地名):盐步。禄步。炭步(都在广东)。
艰:困难:艰苦。艰深。物力维艰。
危:1.危险;不安全(跟“安”相对):危急。危难。转危为安。居安思危。2.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危害。危及。3.指人快要死:临危。病危。4.高;高耸:危冠。危樯。危楼。5.端正;正直:正襟危坐。6.二十八宿之一。7.姓。
"国步艰危"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的脚步艰难危险",用来形容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或处于动荡时期。举个真实历史案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既有外敌入侵又有内部矛盾,这正是"国步艰危"的典型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普通的"国家危机"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它强调的不仅是困境本身,更突出国家在困境中负重前行的动态过程。就像人走路时遇到险滩,既要保持平衡又要继续前进,这种在危机中寻求突破的意象,正是成语的精妙所在。
现代生活中其实也存在类似场景。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既要防控病毒扩散,又要维持经济运转,这种双线作战的状态,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当代版的"国步艰危"。不过与古代不同,现代社会有更完善的应急机制和国际协作网络,这给我们应对危机增添了新维度。
从个人视角来看,这个成语的警示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居安思危。就像古人说的"治不忘乱",即使在和平年代也要保持清醒认知。不过要注意避免陷入悲观主义——成语本身并不否定转危为机的可能性,就像竹子遇风会弯但不会折,关键在于如何转化危机为变革动力。
观察历史规律会发现,每次"国步艰危"之后往往伴随着重大革新。宋朝的积弱催生了王安石变法,清末的屈辱推动了洋务运动。这启示我们,危机处理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长远的结构性调整。就像中医讲究"扶正祛邪",治国理政也需要标本兼治的系统思维。
当面临重大挑战时,普通民众能做些什么?保持理性判断力或许是最基础的贡献。不传谣、不盲从、做好本职工作,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石。就像交响乐团的每件乐器都找准音准,整个系统才能奏出和谐乐章。
未来世界注定充满不确定性,但"国步艰危"的语境也在悄然转变。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议题,正在重塑国家安全的定义。或许我们正在见证这个古老成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像航海者更新导航图,既要传承智慧又要开拓新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