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mù yǐ gǒng
成语解释:拱:两手合围。坟墓旁的树已有合抱粗了。形容人已死去多年。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中性词
繁体字形:墓木已拱
英文翻译:deceased long ago
墓:1.坟墓:公墓。烈士墓。扫墓。2.(Mù)姓。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已:1.停止:争论不已。2.副词。已经:早已知道。3.文言副词。太:不为已甚。吾得仲父已难矣。4.后来;不多时:其母…见长蛇数丈入榻下,已忽不见。5.古又同“以”。
拱:1.两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拱手。2.环绕:拱卫。众星拱月。四山环拱的大湖。3.肢体弯曲成弧形:拱肩缩背。黑猫拱了拱腰。4.建筑物成弧形的:拱门。连拱坝。5.姓。6.用身体撞动别的东西或拨开土地等物体:用身子拱开了大门。猪用嘴拱地。一个小孩儿从人群里拱出去了。7.植物生长,从土里向外钻或顶:苗儿拱出土了。
“墓木已拱”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描绘的场景却令人感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会面对故人墓碑时感叹:“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墓木拱矣!”后人用这四个字形容人去世已久,连坟前树木都长到合抱之粗了。
有读者问:“这个成语只能在历史故事里用吗?”其实当代语境同样适用。比如老同学聚会时发现三十年前教数学的王老师早已离世,可以说:“没想到王老师墓木已拱,当年他拿着三角板讲课的样子还历历在目。”既准确表达时间跨度,又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在家族故事里更能体现其温度。曾听父亲讲起,太爷爷年轻时下南洋闯荡,八十年代家人按他留下的地址寻去,却得知“那位先生墓木已拱三十余载”。这个成语让三代人的时空在话语间交叠,比直说“去世多年”多了份画面感。
有人担心用古语会显得文绉绉,其实关键在语境。向孩子解释曾祖母时说:“你出生时她墓木已拱,但你看这张老照片,她包粽子的手艺可是村里一绝。”既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又传承了家族记忆,比冷冰冰的“去世”更温暖。
从语言演变角度看,这个成语像枚活化石。它凝固着古人观察自然的方式——用树木生长丈量生死距离。如今虽然有了更精确的纪年方式,但这种诗意的表达仍在提醒我们:有些情感,需要留白与想象来承载。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类成语就像缓释胶囊。当年轻人用“打卡”“秒回”丈量生活时,偶尔说句“墓木已拱”,仿佛给时光按下慢放键。它提醒我们,有些记忆值得用年轮而非分秒来计算,有些思念不必时时提起,但永远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