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í lóng lǐ yuè
成语解释:夔龙:虞舜的两个大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指可以作为规范的礼乐制度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夔龙礼乐承先范,班马文章勘墨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古典礼乐制度
繁体字形:夔龍禮樂
英文翻译:Kui dragon music
夔:1.古代传说中一种形状像龙而只有一足的动物。2.夔州,古地名,在今重庆奉节一带。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乐:[lè]1.快乐:欢乐。乐事。乐不可支。心里乐得像开了花。2.乐于:乐此不疲。3.笑:他说了个笑话把大家逗乐了。4.姓(与Yuè不同姓)。[yuè]1.音乐:奏乐。乐器。2.姓(与Lè不同姓)。[yào]1.爱好,喜爱:知者~水,仁者~[lào]1.用于地名:~亭,在河北
说到“夔龙礼乐”,很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这到底是个成语,还是某种古代文化符号?其实它更像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被遗忘的“文化彩蛋”——夔是传说中单足的神兽,龙则是中华文明的图腾,二者与礼乐结合,暗示着某种庄重而和谐的秩序。
举个具体例子:某博物馆策展人用“夔龙礼乐”为主题布置展厅,将编钟与龙纹青铜器并置,参观者说“这种布局真像活着的夔龙礼乐”。这里的成语用法,既点明了展品关联性,又烘托出恢弘的文化气场。
有人可能要问:这和普通成语有什么不同?关键在于意象叠加带来的画面感。如果说“钟鸣鼎食”侧重贵族生活,“夔龙礼乐”更像在描摹整个文明体系的呼吸节奏。就像交响乐团指挥同时调动弦乐与打击乐,古人用礼制规范行为,用音乐调和人心,这种社会治理的“艺术性”至今令人着迷。
我认为现代人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比如公司年会上,既有严谨的颁奖仪式,又有轻松的乐队表演——这种刚柔并济的安排,何尝不是当代版的“夔龙礼乐”?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规则与弹性从来不是对立面,就像夔的单足反而成就了它独特的舞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短语更适合用在需要文化厚度的场景。若在菜市场讨价还价时突然来句“咱们这交易真够夔龙礼乐”,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若在文化交流场合或创意文案中巧妙运用,却能瞬间提升表达的质感,就像给白话文绣上了暗纹云锦。
下次遇到需要平衡秩序与美感的情境时,不妨想想这个冷门成语。它提醒我们:最好的管理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像礼乐配合般张弛有度;最美的传统不是僵化古董,而是像夔龙图腾般永远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