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ān rǎng zhī pàn
成语解释:壤:地。天和地,一在极上,一在极下,比喻差别极大
成语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老张享受的是精神,真是天壤之判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事物差别极大
繁体字形:天壤之判
英文翻译:The judgment of heaven and earth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壤:1.泥土;松软的土:土壤。沃壤。2.地:天壤之别。3.地区;地域:穷乡僻壤。接壤。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判:1.分开;分辨:判别。判断。判明。2.明显(有区别):新旧社会判然不同。前后判若两人。3.评定:裁判。评判。判卷子。4.判决:审判。判案。公判。判了徒刑。
“天壤之判”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我们先来看个例子:张三每天坚持早起学习,李四却通宵打游戏,两人的生活状态简直是天壤之判。这里通过对比两人截然不同的习惯,生动展现了成语强调的“巨大差异”。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这么文绉绉的词?比如直接说“完全不一样”不行吗?其实成语的特殊性在于它能瞬间构建画面感。当我们说“科技发展让城乡医疗条件有了天壤之判”,读者立刻能联想到城市医院和乡村诊所的巨大落差,这是普通形容词难以达到的效果。
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同一个项目组里,王姐的提案数据详实、逻辑清晰,小刘的报告却漏洞百出,这种工作质量的天壤之判让领导很快做出了晋升决定。这里既体现了能力差距,也暗示了结果导向的现实规律。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反向思考中。比如有人觉得“学霸和学渣的差距是天壤之判”,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学渣”在动手能力或创造力上反而有惊人表现。这提醒我们:判断差异时,不能只看单一维度。
作为语言爱好者,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转折语境中。例如:“十年前这里还是荒地,如今已是商业中心,变化堪称天壤之判。”短短一句话,既点出时间跨度,又强化了对比强度,比堆砌数据更有感染力。
下次写作文时,不妨试试用“天壤之判”替代“大不相同”。比如描述环保前后的河流:“治理前的黑臭河沟与现在的生态湿地形成天壤之判”,这样的表达既准确又有文化韵味。语言就像调色板,多掌握几种颜色总能画出更生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