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ān duó zhī pò
成语解释: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晋书·温峤传》:“天夺其魄,死期将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临死
繁体字形:天奪之魄
英文翻译:heaven robs one of his soul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夺:1.强取;抢:掠夺。巧取豪夺。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强词夺理。2.争先取到:夺冠。夺红旗。3.胜过;压倒:巧夺天工。先声夺人。4.使失去:剥夺。褫夺。5.失去:勿夺农时。6.作决定:定夺。裁夺。7.(文字)脱漏:讹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天夺之魄”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个人突然失去精神或生命力,像是被上天收走了灵魂,常用来比喻遭遇重大打击后一蹶不振的状态。比如:“公司资金链断裂后,老板整日呆坐在办公室,仿佛天夺之魄,连开会都提不起劲。”这里的“天夺之魄”生动地刻画了人陷入绝境时的颓丧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失魂落魄”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两者都描述精神状态的低谷,但“天夺之魄”更强调外在不可抗力的影响,比如命运或环境的突变。比如历史上项羽垓下之战后,史书记载他“天夺之魄,终自刎乌江”,这里既包含了他个人意志的崩溃,也暗含了时代大势的碾压。
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一位运动员因意外受伤不得不退役,媒体报道时写道:“曾经叱咤赛场的他,如今坐在轮椅上沉默不语,天夺之魄的模样让粉丝心疼不已。”这种用法既点明了事件的外因(伤病),也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剧烈变化。
我常想,这个成语背后其实藏着古人看待命运的哲学——它提醒我们,人生总有无法掌控的变量。但换个角度看,“天夺之魄”的状态未必是终点。就像被雷击倒的大树,看似失去生机,却可能在焦黑的树干上长出新芽。生活中许多绝处逢生的故事,不正是对“天夺之魄”的反向注解吗?
最后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带有文学色彩,日常交流中用“崩溃”“消沉”会更直白。但如果想为文字增添感染力,不妨试试用它来描写命运转折的场景。比如在小说中:“暴雨倾盆的夜晚,他握着病危通知单站在医院走廊,灯光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极了天夺之魄的游魂。”这样的画面感,是不是比平铺直叙更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