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ān
  • cháng
  • lǎ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ān cháng dì lǎo

成语解释:亦即天长地久。

成语出处:明·高濂《玉簪记·词媾》:“两情浓同下蓝桥,战兢兢欢娱较少,成就了凤友鸾交,休忘却天长地老!”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时间长久

繁体字形:天長地老

英文翻译:enduring as the universe

天长地老的意思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长:[cháng]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长。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长寿。夏季昼长夜短。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长6772米。3.长处:特长。取长补短。一技之长。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长于写作。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长物。6.姓。[zhǎng]1.领导人:部长。校长。乡长。首长。2.生:长锈。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3.生长;成长:杨树长得快。这孩子长得真胖。4.增进;增加:长见识。长力气。吃一堑,长一智。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成语评论

“天长地久”这个成语大家常听,但怎么用才贴切呢?举个真实的例子:邻居张叔和阿姨结婚四十周年,亲戚们送上写着“愿你们的情谊天长地久”的贺卡,老两口捧着卡片眼圈都红了。这里用成语既表达了时间跨度,又暗含了情感浓度。

问:为什么非要用“天长地久”而不用“永远”呢?答:成语自带画面感,“天”和“地”的意象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恒常,比单说“永远”更有分量。比如形容科研团队攻克难题的决心,说“他们怀着天长地久的信念扎根实验室”,瞬间让人联想到日升月落中持续工作的场景。

最近参加朋友婚礼,听到司仪说“婚姻不是天长地久的童话,而是日复一日的经营”,反而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新理解。成语本身带有理想化色彩,但用在现代语境时,配合些现实主义的表达反而更显真诚——就像给古董花瓶配上现代底座,既有传统韵味又不违和。

问:用错场景会闹笑话吗?答:确实要注意语境。有次听导游介绍溶洞景观时说“这些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可谓天长地久”,虽然时间概念没错,但用“沧海桑田”会更准确。成语就像调味料,撒在牛排上合适,倒进咖啡里就奇怪了。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当代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对抗“快餐文化”的特性。当大家都在追求即时反馈时,用“天长地久”形容的事物——比如手工匠人的坚持,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反而显得格外珍贵。它提醒我们:有些美好,注定需要慢火细熬。

最后看个反例:短视频博主用“我和炸鸡的缘分天长地久”当标题,这种戏谑用法反而消解了成语的庄重感。可见语言工具的使用尺度,本质上反映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深度。下次使用时,不妨先想想:我要表达的东西,是否真的承载得起天地山河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