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uó kuàng ér chū
成语解释:眶:眼的四周。指眼泪无法控制地从眼里流出。形容心情非常激动或悲痛。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六:“两粒大泪珠终于夺眶而出,掉在他的手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人激动
繁体字形:奪眶而出
英文翻译:brim over with tears
夺:1.强取;抢:掠夺。巧取豪夺。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强词夺理。2.争先取到:夺冠。夺红旗。3.胜过;压倒:巧夺天工。先声夺人。4.使失去:剥夺。褫夺。5.失去:勿夺农时。6.作决定:定夺。裁夺。7.(文字)脱漏:讹夺。
眶:眼的四周;眼眶子:热泪盈眶。眼泪夺眶而出。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哎哟,说到“夺眶而出”这成语,大家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是“眼泪突然哗啦啦流出来”?没错,这词儿就是形容情绪突然绷不住,眼泪直接冲出了眼眶。不过啊,它可不只是用来写作文的“煽情工具”——生活中那些让人鼻子一酸的瞬间,用这成语简直太贴切了!
举个栗子啊:小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刻,妈妈转身切洋葱的手突然停住,眼泪“夺眶而出”,把案板上的洋葱片都打湿了。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啥非要用“夺眶而出”而不是“流泪”?嘿,问得好!因为这个词儿自带“情绪决堤”的画面感啊——不是慢慢哭,而是眼泪像开了闸的水龙头,根本拦不住。
再比如职场场景:连续加班三个月的老王,在庆功宴上被老板当众表扬时,突然摘下眼镜抹了把脸,同事们才发现他眼眶红得跟兔子似的。这时候用“夺眶而出”就比“感动哭了”更有冲击力,你懂的,成年人的破防往往就在一瞬间。
不过啊,我发现现在人用这成语越来越少了。是大家情感变淡薄了吗?恰恰相反!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表情包或段子表达情绪。就像上次我在地铁站看见个小姑娘捧着摔碎的蛋糕盒,眼泪在眼眶里转了三圈愣是憋回去了——新时代的“夺眶而不出”,这也算种成长吧?
说到底,“夺眶而出”就像情感世界的慢镜头特写。它提醒我们:偶尔让情绪自由奔放也挺好。毕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能让人热泪盈眶的瞬间,都是值得珍藏的珍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