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uō kǒu ér chū
成语解释: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加思索地说话
繁体字形:脱口而出
英文翻译:escape one's lips
脱:1.(皮肤、毛发等)脱落:脱皮。脱毛。爷爷的头发都脱光了。2.取下;除去:脱鞋。脱脂。脱色。3.脱离:逃脱。摆脱。脱险。脱缰之马。4.漏掉(文字):脱误。这一行里脱了三个字。5.轻率;轻慢:轻脱。脱易(轻率,不讲究礼貌)。6.或许:脱有不测。7.倘若:脱有遗漏,必致误事。8.姓。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话到嘴边时,某个成语突然"蹦"出来,就像自带弹射装置似的。比如朋友说起同事总爱推卸责任,你马上接上"这不是典型的甩锅达人吗",说完才意识到用了"甩锅"这个网络化成语。
为什么成语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其实和大脑的"快捷通道"有关。当人们听到特定场景时,像"望梅止渴""画蛇添足"这类成语会直接从记忆库里调取。有研究显示,固定结构的四字成语比随机词组记忆效率提升47%,就像把复杂概念打包成压缩文件传输。
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进化。二十年前我们说"人山人海",现在年轻人会说"人类返祖现场";过去讲"纸上谈兵",如今变成"键盘治国"。这些新成语就像文化基因的变异体,既保留原有表达逻辑,又融合了当代生活场景。
不过要注意"成语依赖症"。某中学老师发现,学生作文里堆砌成语的情况增加34%,但准确使用率反而下降22%。就像往火锅里乱倒调料包,最后尝不出食材本味。真正的高手懂得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灵活切换。
有个有趣现象:方言区居民使用成语往往更生动。广东人说"鬼马"时带着舞狮的节奏感,四川人讲"巴适得板"自带火锅的烟火气。这种地域化演绎让成语不再是博物馆的文物,反而像不断生长的珊瑚礁。
下次当某个成语自然地从你口中跳出,不妨感受这种跨越时空的语言默契。就像握着祖先传来的接力棒,我们既在继承,也在创造新的奔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