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èng rú guī niè
成语解释:圭:测日影器;臬:圭上南北两端的标杆。指尊崇信奉某人或事物,并且作为自己的准则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2章:“我治军向来注重养廉养耻,‘扬善于公厅,归过于私室’的明教奉如圭臬。”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十分信奉
繁体字形:奉如圭臬
英文翻译:To live up to the standard
奉:1.给;献给(多指对上级或长辈):奉献。奉上新书一册。2.接受(多指上级或长辈的):奉旨。奉上级命令。3.尊重:崇奉。奉为圭臬。4.信仰:信奉。素奉佛教。5.侍候:奉养。侍奉。6.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奉托。奉陪。奉劝。奉告。7.姓。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圭:1.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2.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圭臬。3.古代量名。一圭容0.5毫升。
臬:1.射箭的目标;靶子。2.古代测日影的标杆。3.法度;标准。
“奉如圭臬”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像捧着指南针一样,把某个东西当作绝对正确的标准。比如有人问:“为什么老一辈总把传统习俗奉如圭臬?”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历过这些习俗带来的稳定感,认为遵循传统能避免犯错。
举个例子,职场新人小李刚入职时,把上司随口说的一句话奉如圭臬,结果遇到突发情况反而束手束脚。同事提醒他:“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时候小李才明白,真正的“圭臬”不是某个具体指令,而是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观。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遵守规则不对吗?”当然不是,但关键在于理解规则的意义。比如交通规则如果被司机们奉如圭臬,城市道路会更安全;可如果某个规则已经过时却还盲目遵守,反而可能阻碍创新。这就像拿着十年前的地图找新修的马路,难免会绕远路。
再比如家庭教育中,家长若把“成绩至上”奉如圭臬,可能会忽视孩子的兴趣发展。我见过一个钢琴天才,因为父母坚持“必须考级”的标准,最终失去了对音乐的热爱。这让我想到:任何“圭臬”都需要定期校准,就像手机系统需要更新一样。
现代人还容易把什么奉如圭臬?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标准”算一个。月入十万、豪宅名车这类标签让很多人焦虑,却忘了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不同。其实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准则,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板。
最后不妨思考:当我们把某件事物奉如圭臬时,是它在指导我们,还是我们在被它限制?答案或许就像用尺子量东西——尺子本身没错,但要用它来丈量合适的东西。保持开放心态,才能让“圭臬”真正服务于人,而不是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