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ǚ liú zhī bèi
成语解释:女流:妇女。妇女之流,带轻视的说法
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八回:“你女流之辈,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老熊做阴阳的人,一惟酒食是图而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妇女,含轻蔑意
繁体字形:女流之輩
英文翻译:the fair sex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妇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儿:一儿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词,你:女等。女将何往?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辈:1.行辈;辈分:长辈。晚辈。同辈。老前辈。小一辈。2.等;类(指人):我辈。无能之辈。3.辈子:后半辈儿。
“女流之辈”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女性群体,但它的用法暗含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能力的轻视。比如有人调侃:“别看她是个女流之辈,做起事来比谁都利索。”这句话表面是夸赞,实则暴露了一种刻板印象——默认女性“本应”不如男性,偶尔出现例外才值得惊讶。
为什么这个成语容易引发争议?举个例子,当有人说“公司高层都是男人,女流之辈还是适合做行政”,这句话背后隐藏的逻辑是:性别直接决定能力上限。这种偏见忽视了个体差异,将复杂的社会角色简化为性别标签。事实上,女性在科研、商业、政治等领域的卓越表现早已打破这种固有认知。
有人问:“难道不能用‘女流之辈’表达幽默或亲近吗?”关键在于语境和权力关系。同事间玩笑说“我们部门的女流之辈撑起了半边天”,如果是平等氛围中的互相打趣,或许能被接受;但若出自管理者之口,就可能传递“女性本该承担更多”的潜台词。语言的重量,往往体现在说话者的立场中。
历史视角或许能带来启发。明代女商人罗四姐经营盐业成为江南首富,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著书论证日食原理,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女流之辈”概念的颠覆。我认为,真正需要讨论的不是成语本身,而是我们何时才能停止用性别作为评判能力的标尺。当某个成语需要反复解释“其实没有贬义”时,或许正是它该退出历史舞台的信号。
在当代职场,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女工程师的方案被质疑“太冒险”,男同事提出相同建议却被赞“有魄力”。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比改变成语更重要的是改变思维惯性。当人们不再强调“女司机”“女博士”的特殊性,当“女流之辈”彻底成为历史课本里的词汇,或许才是真正的进步。
语言的进化总比现实慢半拍。有人坚持认为“女流之辈不带恶意”,就像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曾是普遍认知。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主动避免使用这类词汇。这种微小改变如同溪流汇海,终将冲刷出更平等的表达方式。当我们谈论性别时,或许该少些标签,多看见具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