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íng yōng zhī bèi
成语解释:思想品质或成就完全不出色的或使人毫无印象的人,无足轻重的人,才疏者或平庸者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2章:“在农村这个天地里,他原来就不是平庸之辈。”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无足轻重的人
繁体字形:平庸之輩
英文翻译:Mediocre people
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平坦。马路很平。把纸铺平了。2.使平:平了三亩地。把沟平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辈。平列。平局。平起平坐。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论。6.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平叛。平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平时。平淡。10.姓。
庸:1.平凡;平庸:庸言庸行(平平常常的言行)。2.不高明;没有作为:庸人。庸医。庸庸碌碌。3.姓。4.用(多用于否定式):无庸细述。毋庸讳言。5.表示反问;岂:庸有济乎?。庸可弃乎?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辈:1.行辈;辈分:长辈。晚辈。同辈。老前辈。小一辈。2.等;类(指人):我辈。无能之辈。3.辈子:后半辈儿。
“平庸之辈”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公司会议上,老张看着报表摇头叹气:“咱们团队要是再招些平庸之辈,年底业绩怕是要垫底了。”这里明显在批评缺乏竞争力的人。但换个场景,社区志愿者表彰会上,李阿姨却说:“我们这些平庸之辈能帮上忙,心里特别踏实。”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里,褒贬意味竟截然不同。
有人问:什么样的人算平庸之辈?其实标准会随环境变化。在科研团队里,完成基础数据录入的技术员可能被视作平庸;但在社区服务中,能坚持每天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反而会被称赞为“平凡英雄”。关键在于所处位置能否发挥个人最大价值。
我发现现代社会对“平庸”的定义正在松动。朋友小王在互联网公司做测试员,自嘲是“代码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但正是他发现的三个系统漏洞,避免了公司千万级损失。这让我想到:所谓平庸,很多时候是被预设的标签限制了可能性。
如何避免成为真正的平庸之辈?某位企业家在访谈中的说法很有意思:“每天比昨天的自己进步1%,三年后就是另一个物种。”与其纠结是否平庸,不如建立可量化的成长体系。比如快递员记录配送路线优化方案,家庭主妇整理收纳技巧分享,这些具体行动都在打破平庸的桎梏。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短视频平台上突然爆火的“普通人日常”类内容。观众们爱看的不是炫技或奢侈品,而是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或许暗示着:接纳平凡不等于甘于平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诚踏实的品质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最后想起老家邻居赵叔。他做了三十年小学班主任,带出的学生既有企业家也有艺术家,但自己始终住在单位分的旧房里。有人觉得他平庸,可每年教师节飞回来的贺卡铺满整个信箱。这种扎根式的坚守,或许是对“平庸”最有力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