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sàng kǎo bǐ
成语解释:妣:音比;考妣:旧时对父母死后的称呼;父亲死后叫考;母亲死后叫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成语出处:《尚书 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如喪考妣
英文翻译:wear a funeral face as if newly bereft of both parents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考:1.测验;考试:高考。大考。2.提出问题让对方回答:一下子被考住了。3.检查:考勤。4.研究:考古。5.指死去的父亲:先考。
妣: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
“如丧考妣”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极度悲痛的状态,但你知道它最初出自哪里吗?《尚书》中用这个词描述古人失去父母时的哀恸,如今我们更多用它比喻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失控情绪。比如有人面试失败后瘫坐在地喃喃自语,或是创业者得知项目被撤资时脸色煞白——这些场景都像极了成语描述的画面。
为什么用父母离世作比喻?古代社会以孝道为核心价值体系,失去双亲被视为人生最大变故。这种文化基因让“如丧考妣”成为情感表达的终极参照物。就像现代人说“心碎成二维码”一样,本质都是通过具体意象传递抽象情绪。
上周在咖啡厅目睹生动一幕:邻座女生收到分手短信后,突然把整杯拿铁浇在笔记本电脑上。旁人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抱着电脑冲出门外,这个戏剧化场景让我瞬间想起这个成语——当情绪决堤时,人确实可能做出超越常理的行为。
现代人还适用这么夸张的表达吗?其实关键在于分寸感。同事小王方案被否时,用“如丧考妣”调侃反而化解了尴尬;但若用这个词形容朋友失业,就可能适得其反。我发现适度使用这类成语,就像给语言加了个感叹号,能让表达更具感染力。
观察身边朋友的情绪管理方式,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擅长自我调节的人,越少出现“如丧考妣”式的崩溃。他们往往选择运动解压或找人倾诉,这种主动应对方式,或许比沉溺在悲伤中更有建设性。毕竟生活如同海浪,有潮起就有潮落。
语言学家发现,当代年轻人正在创造新的情绪表达方式。有人用“裂开”形容崩溃,用“emo”代替悲伤,这些鲜活词汇与“如丧考妣”形成时代映照。或许再过二十年,我们的成语手册里会增添更符合数字时代的情绪比喻,但那些承载文化记忆的古老智慧,依然会在特定时刻击中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