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ū
  • kǒ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ú chū yī kǒu

成语解释: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下》:“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繁体字形:如出一口

英文翻译:everyone says so

如出一口的意思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成语评论

"如出一口"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它描绘的场景其实离我们很近。比如小区业主群里突然出现关于"物业要涨管理费"的传言,第二天电梯里遇到的邻居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听说要涨价?"这种群体性的一致反应,正是成语的精妙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形成这种"异口同声"的现象?在家长群中常能看到这样的对话:"王老师说要买新版教材""李老师也提过这事",当不同渠道的信息指向同一结论时,人们就会像约好似的说出相同的话。这其实反映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群体认知的趋同性。

工作中也常见类似场景。项目组会议上,当市场部同事说"用户反馈希望增加夜间模式",技术部马上接话"后台数据也显示夜间的使用频次最高",这时产品经理就会感叹:"大家真是如出一口啊。"看似默契的背后,其实是不同岗位基于数据形成的共识。

不过我发现这个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去年同学聚会时,有人说"大家都说班长要移民",结果只是他女儿申请了夏令营。这种未经核实的群体性传言,用"如出一口"形容就带着微妙的讽刺意味了。所以使用时既要看到表面的一致性,也要关注背后的真实度。

语言学家指出,汉语里这类群体行为描述的成语,往往折射着集体主义文化的特质。就像春游时孩子们发现野花都会喊"老师快来看",这种自然形成的声部统一,比任何指挥都来得生动。当我们理解了这个成语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就能更准确地运用它来描绘生活中的各种"巧合"。

下次听到办公室突然流行起某个说法,不妨观察下是信息源头的统一性使然,还是群体心理的共振现象。正确使用"如出一口",不仅能精准描述现象,更能引发对信息传播本质的思考。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与接纳群体智慧之间的平衡,才是更值得探讨的课题。

如出一口的造句

  1. 造句 这件事我问过几个人,如出一口,都说不知道。
  2. 造句 众人如出一口,道:“铁定是!还看见了睿亲王府!”。
  3. 造句 周围的男生叫声整齐划一,如出一口。
  4. 造句 州侯相楚,贵甚矣而主断,左右俱曰‘无有’,如出一口矣。
  5. 造句 众人齐声唱起来,声音洪亮整齐,如出一口。
  6. 造句 这数百人的声音如出一口,震得房梁瓦片上的积灰簌簌直下。
  7. 造句 但是现在刚刚适应了魔禁又来到死神,这种感觉又萦绕在乌尔的心头,缓缓如出一口浊气“不管了!顺应自然吧,现在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实力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