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shí dì jiè
成语解释: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职、名位)。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状语;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繁体字形:如拾地芥
英文翻译:A handful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拾:[shí]1.从地上捡起东西:拾麦穗儿。2.整理:拾掇。3.数目“十”的大写。多用于票证、账目等。[shè]轻步登上:拾级而上。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芥:[jiè]1.〔芥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称“芥末”,作调味品。按用途分为叶用芥菜(如“雪里蕻”);茎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头菜”)。2.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草芥。纤芥。芥舟。[gài]〔芥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芥菜的变种,叶大,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可食。亦作“盖菜”。
“如拾地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的意思其实特别直观。想象一下地上散落的小草或枯枝,随手就能捡起来——这就是“如拾地芥”的画面感。它常用来形容事情做起来毫不费力,就像弯腰捡东西一样简单。
比如工作中遇到一个简单任务,同事可能会说:“这个方案修改起来如拾地芥,半小时就能搞定。”或者学生复习基础知识时,老师鼓励道:“这些公式你们早就熟悉了,考试遇到就像如拾地芥,不用紧张。”你看,用这个成语是不是瞬间让表达更生动?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现在很少听到这个成语?其实这和语言习惯变化有关。现代人更倾向用“小菜一碟”“分分钟的事”这样的口语化表达,但偶尔用“如拾地芥”反而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穿惯了T恤牛仔裤,偶尔换件中式盘扣衬衫,反而凸显个性。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传统成语其实自带“效率光环”。比如用“如鱼得水”比说“很适应环境”更有画面感,用“水到渠成”比“自然成功”更显从容。这些成语就像语言里的快捷键,用对了能省下大段解释的功夫。
不过要注意,成语虽好也不能滥用。就像做菜放盐,适量提鲜,过量就齁了。比如同事刚完成个简单任务,你说“如拾地芥”是贴切;但要是人家熬了三个通宵才搞定项目,你还用这个成语,可能就要收获白眼了——这时候更适合用“功夫不负有心人”。
最后分享个观察:我发现越是简单的成语,越考验使用场景的判断力。“如拾地芥”就像把双刃剑,用对了是锦上添花,用错了容易弄巧成拙。下次遇到合适的机会,不妨试着用它替代“太简单了”,说不定能让你的表达更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