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ú qì rú sù

成语解释:泣:哭;诉:说。像在哭泣;像在诉说。形容哀戚婉转的抒情乐声。

成语出处:宋 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乐声

繁体字形:如泣如訴

英文翻译:as if weeping and complaining

如泣如诉的意思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泣:1.小声哭:暗泣。哭泣。泣不成声。2.眼泪:饮泣。泣下如雨。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诉:控告:上诉。

成语评论

有人问,成语“如泣如诉”到底该用在哪儿?举个例子,一位街头艺人用二胡拉奏《二泉映月》,琴声悠长而低沉,仿佛在讲述一个饱经风霜的故事。听众驻足不前,有人眼眶湿润,有人低头沉思——这就是“如泣如诉”的画面感:声音或文字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让人不自觉代入情感。

再比如,读一本描写离别的小说时,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女主角望着远去的火车,手指紧攥着褪色的手帕。这时你突然觉得文字有了温度,仿佛能触摸到她的不甘与遗憾。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描写,不正是“如泣如诉”的另一种诠释吗?

有人疑惑:为什么这个成语总带着悲情色彩?其实它的核心是“情感的穿透力”。就像暴雨后的屋檐滴水声,滴滴答答敲在铁皮桶上,明明没有歌词,却能让人想起童年某个孤单的午后。这种表达方式跨越了语言逻辑,直接叩击人心——或许这才是成语流传千年的生命力。

我曾在江南古镇听过评弹表演。老艺人三弦一拨,唱腔忽高忽低,讲述着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的段落。台下观众席里有位白发老人,边听边用衣袖抹眼角。当时我突然明白,“如泣如诉”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是创作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情感共振,就像雨滴落入池塘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到意想不到的地方。

当代年轻人刷短视频时,或许更习惯直白的表达。但那些点赞过百万的治愈系vlog里,博主用慢镜头拍下母亲织毛衣的双手,配着轻柔的钢琴曲——没有煽情台词,却让无数人留言“想家了”。你看,新时代的“如泣如诉”,不过是换了件衣裳继续跳舞。

有个有趣的发现:这个成语在音乐、文学、影视中的运用,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把抽象情感具象化。就像用毛笔在宣纸上晕染墨色,边界模糊却意境深远。下次当你听到某段旋律莫名鼻酸,或是读到某句话心头颤动,不妨想想:这是不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如泣如诉”呢?

如泣如诉的造句

  1. 造句 冬雨如泣如诉,在乡下,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粗糙的线条被雨水浸染了,浓郁散开来。不知是哪个小毛孩,又打破了碗,打破了这宁静。
  2. 造句 天晚了,山谷里传出一阵笛声,那声音如泣如诉。
  3. 造句 这首曲子低回哀婉,如泣如诉,令人感伤。
  4. 造句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5. 造句 那如泣如诉的琴声,感动得我潸然泪下。
  6. 造句 风声如泣如诉,墓地里凄惨悲凉。
  7. 造句 箫音似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夺人心魂,摄人心魄。
  8. 造句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 
  9. 造句 琴音如泣如诉充满了不舍与无奈似要将心头所有的感激和尊敬都说给他听。朝朝暮暮相处的点点滴滴随着琴音一幕幕在他脑海中回放。他握杯的手微微紧了一声轻叹琴声已落却仍在他脑中百转千回久久不散。fresh果果 
  10. 造句 这四句诗词由她轻轻吐出,如泣如诉,顿时听得厅中众人心神恍惚,几欲流下泪来。

"如泣如诉"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