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jiāo tóu qī
成语解释:见“如胶似漆”。
成语出处:《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繁体字形:如膠投漆
英文翻译:inseparable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胶:1.某些具有黏性的物质,用动物的皮、角等熬成或由植物分泌出来,也有人工合成的。通常用来黏合器物,如鳔胶、桃胶、万能胶,有的供食用或入药,如果胶、阿胶。2.用胶粘:胶柱鼓瑟。镜框坏了,把它胶上。不可胶于成规。3.像胶一样黏的:胶泥。4.指橡胶:胶皮。胶鞋。胶布。5.姓。
投:1.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投篮。投弹(dàn)。2.跳进去:投河。自投罗网。3.放进去,送进去:投入。投资。投标。4.走向,进入:投宿(找地方住宿)。投奔。投靠。投降。投师(从师学习)。投诉。5.发向:投射。投影。6.寄,递送:投递。投稿。7.合:投合。意气相投。8.临,在…以前:投明。投暮(天黑以前)。
漆:1.黏液状涂料的统称。涂在物体表面,干燥后形成坚韧的薄膜,有保护和装饰作用。分为天然漆和人造漆两类。2.把涂料涂在器物上:把大门漆成红色的。3.姓。
提到"如胶投漆"这个成语,你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两件物品被强力粘合剂牢牢固定的画面?这个源自《淮南子》的古老成语,最初确实是描述胶和漆这两种粘合材料的特性,但经过千年演变,现在更多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造句:"这对跨国夫妻虽然说着不同语言,但精神世界的契合让他们如胶投漆。"这里用现代跨国婚姻的例子,生动展示了即使存在文化差异,真挚的情感依然能产生强大的粘合力。再比如职场场景:"项目组的程序员与设计师配合得如胶投漆,才创造出这款爆款APP。"这说明良好协作可以突破专业壁垒。
或许有人会问:在讲究个人空间的现代社会,这种"粘在一起"的状态是否过时了?其实成语的现代价值恰恰体现在这里。就像智能手机用无线充电替代了物理接口,新时代的"如胶投漆"更多指向心灵共鸣而非物理距离。社交媒体上每天上万条"互@"的网友,不正是数字时代的"胶漆之交"吗?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比喻都有适用边界。就像过量使用胶水反而会弄脏物品,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适度空间。北宋文人苏舜钦就曾提醒"胶漆易变质",这提示我们真正的亲密不在于形式上的形影不离,而在于精神层面的相知相惜。
观察当代年轻人的相处模式会发现有趣的现象:他们既能通过游戏语音彻夜长谈,也能在咖啡馆各自安静刷手机。这种"线上如胶似漆,线下相敬如宾"的状态,恰是传统成语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诠释。就像新型环保胶水既要保持粘性又要便于分离,现代人际关系也在亲密与独立间寻找着精妙平衡。
当我们用这个成语时,其实在追问一个本质问题:什么样的连接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物理粘合剂终会老化失效,但基于共同价值观和情感投契的联结,就像树木的年轮,会在岁月沉淀中愈发清晰紧密。这或许就是古老成语给我们最宝贵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