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 shān lái chí
成语解释:旧时形容女子走路迟缓从容的样子。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外戚传上 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表示迟到的意思
繁体字形:姍姍來遲
英文翻译:be long in coming
姗:[shān]〔姗姗〕形容走路缓缓从容的样子,如“姗姗来迟”。[shàn]古同“讪”,讥讽。
姗:[shān]〔姗姗〕形容走路缓缓从容的样子,如“姗姗来迟”。[shàn]古同“讪”,讥讽。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迟:1.慢:迟缓。事不宜迟。2.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迟到。昨天睡得太迟了。3.姓。
“姗姗来迟”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公司年会原定七点开始,结果老板因为堵车姗姗来迟,推门时全场已经吃完了前菜。”这里既点明了“迟到”的事实,又暗示了迟到带来的小尴尬——是不是比单纯说“老板迟到了”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正式场合吗?当然不是!比如朋友聚会时调侃:“你说要减肥三年了,健身卡倒是办得勤快,效果怎么总是姗姗来迟呀?”把抽象的“结果来得慢”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既有趣又容易理解。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制造反差。比如描写网购体验:“快递显示‘正在派送’的状态持续了两天,当包裹终于姗姗来迟,拆开发现商家多送了三包试吃装。”这种先抑后扬的用法,反而能突出意外惊喜。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社会的“等待焦虑症”。当我们抱怨地铁晚点、外卖超时、软件加载过慢时,用“姗姗来迟”代替“怎么还没到”,瞬间就让抱怨变得文雅又不失幽默。毕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学会用成语调侃等待,也算种智慧。
下次看到同事踩着点冲进会议室,不妨笑着说:“您这姗姗来迟的架势,莫不是去拯救了银河系?”既化解尴尬,又活跃气氛——语言的魅力,不就在这些生动的小细节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