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ū ér guǎ fù
成语解释: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龟传》:“战夫身膏沙漠,居人首系马鞍。或举国掩尸,尽种灰灭,孤儿寡妇,号哭城空,野无青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指失去男主人无助的妻子儿女
繁体字形:孤兒寡婦
英文翻译:orphans and widows
孤:1.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孤儿。2.单独:孤立。孤军深入。3.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儿:1.雄性的:儿马。儿狗。2.后缀(注音作r)。3.名词后缀,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a)表示小:盆儿、棍儿、窟窿儿、小车儿。b)表示词性变化:吃儿、盖儿、卷(juǎn)儿(动词名词化);亮儿、尖儿、零碎儿(形容词名词化)。c)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门儿、根儿、油水儿。d)区别不同事物:白面—白面儿(海洛因),老家—老家儿(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4.少数动词的后缀:玩儿。火儿。参看〖儿化〗。“兒”
寡:1.少;缺少(跟“众、多”相对):寡欢。寡言。寡不敌众。孤陋寡闻。2.淡而无味:清汤寡水。3.妇女死了丈夫:守寡。寡居。
妇:1.已婚的女子:少妇。2.女子的通称:妇科。3.妻子:夫妇。4.古指儿媳。
“孤儿寡妇”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弱势家庭。比如古代文献中写道:“战乱之后,孤儿寡妇无依无靠,官府特免其赋税。”这里既点明了他们的生存困境,也暗示了社会救济的存在。
为什么用“孤儿寡妇”指代困境?这个词浓缩了传统社会对家庭支柱缺失的认知——男性作为经济来源一旦消失,剩下的成员便容易陷入孤立。例如现代故事中描述:“社区志愿者每周为孤儿寡妇送菜,帮孩子补习功课”,此时成语的使用凸显了外界援助的重要性,而非单纯强调悲惨。
成语在现代还适用吗?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这个成语更多用于比喻意义。比如描述企业破产时:“老厂关闭后,留下的退休员工像孤儿寡妇般等待安置方案。”这里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借用其“失去依靠”的核心意象。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关注社会支持网络的漏洞。去年在山区见到单亲妈妈带着三个孩子种菌菇创业,她们拒绝被称作“孤儿寡妇”,反而更愿意被称为“新农人”。这种态度的转变,恰恰说明尊严比同情更重要。
从历史视角看,宋代《救荒活民书》记载的“存恤孤儿寡妇十二条”,到如今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扶方式在变,但核心始终是对弱势群体生存权的保障。或许未来某天,“孤儿寡妇”会成为历史课本里的词汇,而不再反映现实困境。
当我们在文章里写“企业家资助孤儿寡妇开便利店”时,重点不应停留在怜悯层面,而应展现“授人以渔”的智慧。就像帮扶政策从发救济粮变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解决问题的钥匙永远在动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