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ìng sǐ bù qū
成语解释: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成语出处: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寍死不屈
英文翻译:die rather than submit
宁:[níng]1.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2.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宁亲。归宁。3.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4.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5.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6.姓。[nìng]1.情愿:宁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2.岂,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宁唯是。[zhù]1.贮藏;积聚。同“贮”。2.久立。同“伫”。3.大门与屏风之间。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屈:1.弯曲;使弯曲:屈指。屈膝。猫屈着后腿,竖着尾巴。2.屈服;使屈服: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3.理亏:屈心。理屈词穷。4.委屈;冤枉:受屈。叫屈。你可屈死我了。5.姓。
“宁死不屈”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悲壮?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或威胁时,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屈服。比如《红岩》中的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守信念,这就是典型的“宁死不屈”。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难道生命不是最重要的吗?
其实,“宁死不屈”的核心不在于轻视生命,而在于守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尊严、信仰或原则。比如文天祥在元朝牢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选择用死亡证明气节,因为对他来说,精神的自由远胜于肉体的苟活。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
当然有!虽然今天很少有人需要面对生死抉择,但“宁死不屈”的精神可以转化为日常中的坚守底线。比如职场中拒绝参与灰色交易,哪怕可能丢掉工作;或是面对网络暴力时,坚持表达真实的观点。这种“不轻易妥协”的态度,本质上和成语的内核一脉相承。
有人可能会质疑:死扛到底是不是太极端了?其实关键在于平衡。真正的“宁死不屈”不是盲目固执,而是清楚知道自己守护的价值是否值得付出代价。就像运动员受伤后坚持比赛,如果是为了团队荣誉或突破自我,这种坚持会赢得尊重;但如果只是为了面子强撑,反而可能造成更大伤害。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当一个人愿意为某种信念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时,恰恰证明了人类精神的可贵。就像疫情期间逆行的医护人员,他们未必面临“生死抉择”,但那种“明知风险仍向前”的勇气,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屈服”?
说到底,“宁死不屈”不仅是历史书里的英雄故事,更是每个人内心都可能经历的微型战役。下次当你面对诱惑或压力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值得我退让吗?我的底线在哪里?或许答案会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屈服”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