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è sǐ tā xiāng

成语解释: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死在异乡

繁体字形:客死他鄉

英文翻译:die in a strange land

客死他乡的意思

客:1.客人(跟“主”相对):宾客。请客。会客。家里来客了。2.旅客:客车。客店。3.寄居或迁居外地:客居。客籍。作客他乡。4.客商:珠宝客。5.顾客:乘客。客满。6.对某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说客。政客。侠客。7.非本地区或非本单位、非本行业的;外来的:客队。客座。客串。8.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客体。9.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客蛋炒饭。三客冰激凌。10.姓。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他:1.“五四”以前“他”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现代书面语里,“他”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从笔迹上看不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一个人要是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2.人称代词。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睡他一觉。唱他几句。盖他三间瓦房。3.指示代词。指别一方面或其他地方:早已他去。留作他用。4.指示代词。另外的;其他的:他人。他乡。他日。5.姓。

乡:1.农村。与“城”相对:上山下乡。城乡交流。2.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乡。故乡。3.本地的:乡土。4.行政区划单位。在县之下。5.古又同“向往”的“向(xiàng)”。

成语评论

客死他乡”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悲凉,但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例子吗?比如一个商人常年在外奔波,突发重病未能回到故乡,临终前只能托人带话给家人——这就是典型的“客死他乡”。它不单指物理上的异乡离世,更承载着未能落叶归根的遗憾。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纪录片《海上钢琴师》的主角,自愿在船上度过一生,虽未归乡却实现了自我价值。这种主动选择也能用“客死他乡”描述,反而多了份悲壮的诗意。

现代社会的“客死他乡”有了新内涵。我认识一位援非工程师,在肯尼亚修桥时意外殉职。当地人用他的名字命名桥梁,他的故事成了连接两国的文化符号。这种超越地域的生命延续,或许能消解成语原本的悲情色彩。

为什么这个词能引发共鸣?或许因为中国人自古重视“根”文化。但换个角度看,那些在异乡留下印记的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落地之处即是新生。我曾在新疆见过戍边战士的墓碑群,每一块石碑都在讲述:这里既是终点,也是守护的开始。

下次听到这个词,不妨想想敦煌壁画里的西域画师,郑和下西洋时的随行水手。他们用生命丈量世界的边界,让“他乡”与“故乡”产生了奇妙的重叠。这种文化交融,或许正是人类文明前进的独特方式。

客死他乡的造句

  1. 造句 我们对于他客死他乡的遭遇,表示同情。
  2. 造句 如果不能住在你心里,都是客死他乡。
  3. 造句 他也曾落魄江湖,差点客死他乡。
  4. 造句 你客死他乡,没来得及说出真相,没来得及杀你精心锁定的目标,就带着枷锁上路了,渐行渐远,渐行渐远。
  5. 造句 但‘客死他乡’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凄凉观念,对华侨来说多一层文化隐衷,无可非难。
  6. 造句 如果猜得没错,应该是那个六渡瀛洲,传说客死他乡的鉴真法师。
  7. 造句 现实世界中的某个民谣歌手客死他乡,被暗恋他的狂热小护士杀死之后意外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8. 造句 出国人员客死他乡扶柩回国要办什么手续。
  9. 造句 凄凉悲切,殇者满目,客死他乡的劳工、黔首戍边的民夫、英勇不屈的义军、负隅顽抗的秦兵,也只有一个“殇”。
  10. 造句 要么夫妻客死他乡,要么被囚,二者必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