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i qún zhī mǎ
成语解释:危害马群的坏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成语出处:宋 刘安世《尽言集 应诏言集》:“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害羣之馬
英文翻译:an evil member of the herd
害:1.祸害;害处(跟“利、益”相对):灾害。虫害。为民除害。吸烟对身体有害。2.有害的(跟“益”相对):害虫。害鸟。3.使受损害:害人不浅。你把地址搞错了,害得我白跑了一趟。4.杀害:在数日前被害。5.发生(疾病):害眼。害了一场大病。6.又同“曷”hé。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害群之马”这个词到底怎么用?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某公司团队里有个员工总是拖延任务、传播负面情绪,导致整个部门效率下降。这时候领导可能会说:“团队里不能有‘害群之马’,必须尽快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其实随处可见,比如学校小组作业中偷懒的组员,或者社区里破坏公共设施的人。
为什么人们这么在意“害群之马”?核心问题在于,少数人的不良行为真的会影响整体吗?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就解释了这种现象:一扇被打破的窗户如果不及时修理,很快会有更多窗户被砸碎。同理,团队中若纵容负面行为,其他人也可能逐渐失去积极性。
怎么判断谁是真正的“害群之马”?要注意区分“偶尔犯错”和“持续破坏”。比如同事小王上个月因为家事耽误了工作,这属于特殊情况;但若有人长期推卸责任、挑拨人际关系,才是需要警惕的对象。这里有个观察窍门:看行为是否具有传染性——负面影响力越大的个体,越容易成为真正的“害群之马”。
有人问:“直接踢出团队就能解决问题吗?”这需要具体分析。曾有个创业团队的故事:创始人发现技术主管长期打压新人,果断让其离职后,团队三个月内研发效率提升了40%。但另有个案例是,某公司误将性格内向但能力强的员工视为“不合群者”,反而造成了人才流失。我的经验是,处理这类问题需要结合事实判断,而不是简单贴标签。
关于预防“害群之马”,有个有趣的现象:健康的管理体系往往自带免疫力。就像人体遇到病毒会产生抗体,团队建立明确的规则、透明的沟通机制后,会自动形成抵御破坏性行为的屏障。比如实行项目进度可视化制度,偷懒者就难以隐藏;定期组织匿名反馈会,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苗头。
最后说个容易被忽视的角度:有时候“害群之马”的出现,反而能推动团队进化。就像森林里偶尔的野火能促进生态更新,合理处理团队矛盾的过程,其实是在锻炼成员的协作能力和危机意识。关键在于如何将负面事件转化为成长契机,而不是停留在指责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