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
  • chuán
  • s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ā chuán hù sòng

成语解释: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等

繁体字形:家傳户誦

英文翻译:become a household word

家传户诵的意思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传:[chuán]1.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流传。由前向后传。古代传下来的文化遗产。2.传授:师传。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人。3.传播:宣传。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4.传导:传电。传热。5.表达:传神。传情。6.发出命令叫人来:传讯。把他传来。7.传染:这种病传人。8.姓。[zhuàn]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用于小说名称):《水浒传》。《吕梁英雄传》。

户:1.门:门户。夜不闭户。2.人家;住户:户籍。专业户。3.门第:门当户对。4.户头:存户。账户。开户。5.用于家庭: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6.姓。

诵:1.朗读;读出声音来:朗诵。诵诗。2.背诵:过目成诵。3.述说:传诵。称诵。

成语评论

家传户诵”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在传扬诵读”,常用来形容某个故事、道理或作品流传极广。比如《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从古至今被无数家庭作为启蒙教材,孩子跟着父母一字一句背诵,这就是典型的“家传户诵”。

为什么有些内容能成为“家传户诵”的经典?举个例子,像“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的谚语,既押韵好记,又蕴含珍惜时间的朴素智慧。它不需要复杂的解释,却能精准戳中人们生活中的痛点——时间管理。这种贴近日常、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自然容易被代代相传。

现代社会中,“家传户诵”的形式也在变化。比如短视频平台上,家长教孩子背古诗的片段常常爆火。有个视频里,五岁孩子奶声奶气地背“床前明月光”,评论区全是“我家娃也在背这个”。这种跨越时空的集体共鸣,让传统文化以新方式延续着生命力。

什么样的现代内容可能成为未来的“家传户诵”?观察近年现象,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环保理念,通过教科书、宣传标语层层渗透,已经变成很多家庭的日常用语。我邻居家上小学的孩子,甚至会用这句话劝爸爸垃圾分类。这说明只要内容本身具备社会价值,传播渠道与时俱进,经典就能持续焕发新生。

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真正的“家传户诵”会消失。但从个人经历看,去年全家微信群疯转的《疫情防护口诀》,用顺口溜形式把戴口罩、勤洗手等要点编成七言短句,连八十岁的奶奶都能脱口而出。这证明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符合人性认知规律的内容始终有市场。

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这样的金句被疯狂转发时,不妨想想: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也在某个夜晚,对着手机屏幕默念这些文字?或许未来的“家传户诵”,就藏在今天某个触动人心的瞬间里。

家传户诵的造句

  1. 造句 Burns)撰写,家传户诵,一般都在告别时咏唱,在除夕夜特别受欢迎。
  2. 造句 杜甫的《前出塞》是一首家传户诵的精品佳作。
  3. 造句 由于这部书,父亲成了家传户诵,妇孺皆知的人物。
  4. 造句 宋代以后,《四书》是家传户诵之学啊。
  5. 造句 当年,《牡丹亭》既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就是因为杜丽娘泣鬼神的故事。
  6. 造句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的《前出塞》是一首家传户诵的精品佳作。
  7. 造句 它或许并不指向于“出文化大家、造学术高门”,但一个家传户诵的文化景象,却是已经隐然浮现了。
  8. 造句 ———江南一页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9. 造句 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10. 造句 著名的诗人、作家,在中国文坛上播种耕耘70多年,一首诗《有的人》家传户诵,被誉为“诗坛泰斗”、“当代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