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 xián hù sòng
成语解释:弦:弦歌;用琴瑟伴奏来吟诵。家家吟唱;户户诵读。形容好的诗文家家传诵;尽人皆知。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郭生》:“时叶、缪诸公稿,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繁体字形:家絃户誦
英文翻译:become a household word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弦:1.弓背两端之间的绳状物,用其弹性以发箭:弓弦。2.乐器上经过摩擦、振动发声的线。3.钟表等的发条。4.连接圆周上两点的线段。5.中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对着直角的斜边。
户:1.门:门户。夜不闭户。2.人家;住户:户籍。专业户。3.门第:门当户对。4.户头:存户。账户。开户。5.用于家庭: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6.姓。
诵:1.朗读;读出声音来:朗诵。诵诗。2.背诵:过目成诵。3.述说:传诵。称诵。
“家弦户诵”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它描述的是某种文化现象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传播的状态。比如:“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从古至今家弦户诵,成了中国人过年的标志性画面。”这里用“家弦户诵”形容的不仅是春联的普及,更是文化认同的延续。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传统文化上吗?当然不是。举个例子:“短视频平台上那些科普博主,把复杂的科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他们的作品如今已是家弦户诵。”这说明只要内容足够优质且契合大众需求,现代传播方式同样能创造新的“家弦户诵”现象。
为什么有些事物能成为“家弦户诵”的存在?或许关键在于“共鸣感”。就像老舍的《茶馆》,用市井生活折射时代变迁,这种能引发集体记忆的内容,自然会被口耳相传。反观某些强行灌输的概念,即便投入再多宣传资源,也难以真正深入人心。
在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语境适配性。比如描述某首网络神曲的爆红,说它“家弦户诵”就显得有些违和——毕竟这个词自带历史沉淀感。更合适的用法可能是:“《三字经》作为启蒙读物,七百年来家弦户诵,至今仍是国学教育的入门经典。”
从个人观察来看,真正的“家弦户诵”往往具备跨代际传播的特性。就像《西游记》的故事,爷爷奶奶讲给孙子听的方式,和B站上的动画解读,本质上都在延续同一种文化基因。这种生命力,或许才是这个成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下次看到某个现象级事物时,不妨想想:它是否具备成为“家弦户诵”的潜质?是昙花一现的流量泡沫,还是能穿越时间的长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观察社会文化变迁的有趣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