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
  • shēng
  • é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ā shēng zǐ ér

成语解释:奴婢生的子女仍在主家服役的人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我又比不得是这里的家生子儿。”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家生子儿

英文翻译:A child born at home

家生子儿的意思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儿:1.雄性的:儿马。儿狗。2.后缀(注音作r)。3.名词后缀,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a)表示小:盆儿、棍儿、窟窿儿、小车儿。b)表示词性变化:吃儿、盖儿、卷(juǎn)儿(动词名词化);亮儿、尖儿、零碎儿(形容词名词化)。c)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门儿、根儿、油水儿。d)区别不同事物:白面—白面儿(海洛因),老家—老家儿(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4.少数动词的后缀:玩儿。火儿。参看〖儿化〗。“兒”

成语评论

家生子儿”这个词儿,乍一听像是形容自家人,其实它原本指的是古代大户人家中,世代为奴仆的家庭成员。比如《红楼梦》里,赖嬷嬷一家便是贾府的“家生子儿”——祖祖辈辈在贾府当差,连孙子赖尚荣后来都成了官员。这种身份既带有人情捆绑的无奈,也隐含了家族关系的稳定性。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哪还有“家生子儿”?其实这个概念早被稀释重组了。比如老字号的茶楼里,掌勺师傅带着儿子学徒,街坊们常说:“这手艺算家生子儿的传承。”再比如家族企业里,儿子大学毕业后接手父亲的工厂,员工私下议论:“到底是家生子儿,做事门儿清。”传统概念在现代场景里换了身衣裳继续活着。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家生子儿”现在更多用于调侃?我邻居张叔总说自家闺女是“家生子儿程序员”,因为父母都是工程师。这种自嘲式的用法,既消解了旧时代的沉重感,又保留了代际传承的亲切。就像胡同口的煎饼摊,爷爷教孙子摊面糊时,食客们笑着起哄:“您这家生子儿的手艺可别带进棺材啊!”

有人认为这种代际捆绑过时了,我倒觉得要看具体情境。老家表弟接手祖传的木雕作坊后,把传统纹样改成动漫IP,直播间里卖得火爆。这让我想起苏州的刺绣世家,第五代传人把水墨画绣上帆布包,在巴黎开了快闪店。可见“家生子儿”式的传承,未必是枷锁,反而可能成为创新跳板。

观察街边的夫妻店会发现有趣规律:开了二十年的五金店,儿子接手后开始做社区团购;传承三代的裁缝铺,女儿把旗袍改造成国潮卫衣。这些新生代像嫁接在老树上的新枝,既留着祖辈的养分,又长出属于自己的年轮。或许这就是“家生子儿”在当代最生动的演绎——不是复制粘贴,而是版本更新。

有次在景德镇遇到个90后陶艺师,他祖父是国营瓷厂老师傅。问他怎么看待“家生子儿”标签,他边拉坯边说:“泥巴还是那些泥巴,但我们现在玩3D打印注浆。”旋转的陶轮上,青花釉里红与抽象几何纹正在交融。这样的场景让人相信,某些古老的概念就像陶土,始终保有被重塑的可能性。

家生子儿的造句

  1. 造句 奴婢姓冯,是家生子儿,老子与娘都在城外庄子当差。
  2. 造句 去找几个写字好的,要家生子儿,忠心的那种。
  3. 造句 张得利并没有把这洋神父的事情放在心上,他是张府的家生子儿,从小就跟在张紫虚身边,引荐几个洋和尚化点缘,张府一向乐善好施,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4. 造句 奴婢与姑老爷同姓名蝶儿,今年十五岁,不是这府里的家生子儿,是大海伯伯捡来的孤儿。
  5. 造句 难得的唐门的老爷子也出来迎客,周围却是已经被家生子儿的护卫全部戒严,饶是人多但是也尽然有序。
  6. 造句 哎呦,看样子这群亲兵还是家生子儿,这忠诚度一般大清的兵可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