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n lái shǔ wǎng
成语解释:寒冷的冬季来临了;暑热的夏日过去了。形容时间的不停流逝。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比喻时间的更替
繁体字形:寒來暑往
英文翻译:as summer goes and winter comes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暑:热(跟“寒”相对):暑天。中(zhòng)暑。受暑。寒来暑往。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寒来暑往,四季流转,这个成语总让人联想到时间的循环往复。比如:“老农坐在田埂上,看着麦苗从青到黄,念叨着‘寒来暑往,又是一年收成时’,眼角笑出了皱纹。”这样的场景既描绘了自然规律,也暗含了人与土地的羁绊。
为什么用“寒来暑往”形容时间?其实这个词拆开看更有意思:“寒”与“暑”是极端温度,“来”和“往”是方向相反的动态,组合起来就像给时间装上了温度计和指南针,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触摸。就像我们总说“转眼入冬”,其实冬夏交替本就是丈量岁月的标尺。
有个朋友曾和我分享他的观察:在北京胡同里,槐树抽芽时卖糖葫芦的推车会多起来,蝉鸣震耳时西瓜摊就支在路口,这些市井生活里的“寒来暑往”,比日历上的数字更鲜活。这种具象化的时间感知,或许正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
现代人还感受得到季节更替吗?空调房模糊了温差,外卖软件消解了时令菜,但地铁口突然飘落的银杏叶,办公楼突然增多的感冒同事,这些细节仍在提醒我们:水泥森林里,自然规律从未失效。就像程序员盯着代码时,窗外的梧桐树悄悄完成了从翠绿到金红的渐变。
我常觉得“寒来暑往”像条温柔的皮尺,既丈量着草木荣枯,也丈量着人生阶段。少年时嫌它转得太慢,中年时怕它转得太快,等老了坐在藤椅上看云卷云舒,或许才会明白,这看似重复的循环里,藏着万物生长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