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ǔ wǎng hán lái
成语解释:热天过去了,冷天来到了。形容时光的流逝。亦作“暑来寒往”。
成语出处:南朝·梁简文帝《中书令临汝灵侯墓志铭》:“草茂故辙,松插新枚。月明泉暗,暑往寒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状语、分句;指时光流逝
繁体字形:暑往寒來
英文翻译:through four seasons
暑:热(跟“寒”相对):暑天。中(zhòng)暑。受暑。寒来暑往。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暑往寒来”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夏天过去,冬天到来”,常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或季节的更替。比如:“这些年工作忙碌,暑往寒来间,孩子竟已从幼儿园升到了小学。”这句话用自然现象暗指时间飞逝,让人联想到成长与变化。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季节吗?其实不然。它也可以比喻事物的阶段性变化。比如一家创业公司从初创到成熟,可能被形容为“暑往寒来,团队从最初的三人小组扩展成了百人规模”。这里用气候变迁的意象,巧妙地映射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更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反映社会现象。比如互联网行业的热点更迭:“直播带货如盛夏般火热,转眼间AI技术又如寒冬般席卷而来”。这种比喻既生动又带点幽默,揭示了科技领域快速迭代的特性。
个人觉得,现代人尤其需要理解“暑往寒来”的深层含义。在空调房和暖气设备普及的今天,我们与自然节律的关联看似减弱,但生活的节奏反而更快。就像手机系统更新提示:“上次更新仿佛还在昨天”,这种时间感知的压缩,恰似成语中季节交替的加速版。
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与其焦虑时光飞逝,不如像应对季节变化那样做好准备。农民懂得“暑往寒来”时要换作物,职场人也能在行业趋势变化前储备技能。这种主动适应的态度,让成语的古朴智慧在现代焕发新意。
最后不妨想想:当我们在电子屏幕上刷过四季,是否还记得抬头看看真实的天空?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暑往寒来”提醒着我们:有些规律亘古不变,比如时间向前的脚步,比如生命成长的必然。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给予当代人的温柔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