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ǐn mèi qiú xián
成语解释:寝寐:躺在床上睡觉。连睡觉做梦都在寻求贤人。形容求贤若渴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十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朕承祖宗鸿业,寝寐求贤,以贤治道。’”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寢寐裘賢
英文翻译:Sleeping and seeking talents
寝:1.睡:废寝忘食。2.卧室:入寝。就寝。寿终正寝。3.帝王的坟墓:陵寝。4.停止;平息:其议遂寝(那种议论于是平息)。
寐:睡:假寐。喜而不寐。梦寐以求。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寝寐求贤”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说白了就是“连睡觉做梦都想找到优秀人才”。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听说诸葛亮有才能,哪怕大雪天也要“三顾茅庐”,甚至说“如果得不到他,我这辈子可能就废了”。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态,直接促成了后来蜀国的崛起。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求贤”要夸张到“寝寐”的程度?其实这背后有个逻辑:真正的人才往往能改变局面。举个例子,一家创业公司早期招不到技术大牛,产品研发卡了半年;后来创始人费尽周折挖来一位资深工程师,三个月后产品上线,公司直接扭亏为盈。这就是“贤才”带来的杠杆效应。
不过现实中,很多人会把“求贤”变成“按图索骥”。比如某公司非要招985毕业生,结果错过了一位自学成才的程序员,后来这人去了竞争对手那里开发出爆款APP。所以个人认为,“求贤”的关键不是设定条条框框,而是像淘宝搜索一样,先明确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去找能匹配这个需求的人。
反过来看,作为被寻求的“贤才”该怎么办?我认识一位设计师,他把作品集做成互动网页,任何人点开都能在10秒内看懂他的设计理念。结果猎头主动找上门,比他自己投简历效率高十倍。这说明在人才竞争的时代,主动展示价值比被动等待更重要——毕竟“求贤”是双向的,你得先让自己成为别人眼里“值得追的星”。
最后说个冷知识:古人用“寝寐”这种夸张说法,其实是在强调持续性。就像现在互联网公司全年无休的招聘窗口,或者老板们总把“人才是最大资产”挂在嘴边。但真正能做到“求贤”的,往往是那些愿意花时间理解人才需求,提供发展空间的组织。毕竟,谁不想和既能做梦追理想,又能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团队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