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ǎo yī quē shí
成语解释: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3回:“人都被拿去做工,荒功废业,家里一定弄得少衣缺食,这等苦恼。”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贫困
繁体字形:少衣缺食
英文翻译:Lack of clothes and food
少:[shǎo]1.数量小(跟“多”相对):少量。少见多怪。2.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账算错了,少一块钱。全体同学都来了,一个没少。3.丢;遗失:屋里少了东西。4.亏欠: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5.暂时;稍微:少候。少待。[shào]1.年纪轻(跟“老”相对):少年。少女。老少。青春年少。2.少爷:恶少。阔少。3.姓。
衣:[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缺:1.缺乏;短少:缺人。缺材料。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2.残破;残缺:缺口。完满无缺。这本书缺了两页。3.该到而未到:缺勤。缺课。缺席。4.旧时指官职的空额,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出缺。肥缺。补一个缺。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说到“少衣缺食”,很多人会联想到旧社会的贫困画面。比如:“灾荒年间,村民少衣缺食,只能挖野菜充饥。”这个例子直接点出物质匮乏的困境。但问题来了——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历史场景吗?
换个角度看,现代生活中也存在类似情境。比如疫情期间,部分偏远地区物流受阻,老人独自在家少衣缺食,社区志愿者带着物资上门救助。这说明成语的核心是“基本需求无法满足”,而不仅是字面意思的缺衣服少食物。
再比如纪录片里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常穿着破洞的校服,午饭就是冷馒头配咸菜。”这种隐性的少衣缺食,往往藏在经济发展背后。这让我想到,物质保障不能只看平均数,更要关注特殊群体的真实处境。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贫困潦倒”这类词?其实“少衣缺食”更具体形象。就像写山区教师的故事:“教室里孩子们搓着冻红的手,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有半块硬饼”,画面感比抽象形容词更触动人心。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在新时代有了新内涵。比如都市白领自嘲“月底少衣缺食”,其实是指工资花完后的吃泡面阶段。这种幽默化使用,既保留原意又赋予时代特性,说明语言始终在动态演变。
当我们在商场看到成堆的临期食品被销毁,而贫困家庭还在为晚饭发愁时,“少衣缺食”的对比更显尖锐。或许真正要解决的,不仅是物质匮乏本身,还有资源分配的系统性问题。这就像拼图游戏,找到缺失的那块才能拼出完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