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ē
  • s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uē shí wú yī

成语解释:缺少吃的和穿的。形容饥寒交迫的生活。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贫富兴衰》第一折:“先主在独树楼桑受困危,织履编席,缺食无衣,到处寻觅,挽菜挑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贫困

繁体字形:缺食無衣

英文翻译:Lack of food and clothing

缺食无衣的意思

缺:1.缺乏;短少:缺人。缺材料。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2.残破;残缺:缺口。完满无缺。这本书缺了两页。3.该到而未到:缺勤。缺课。缺席。4.旧时指官职的空额,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出缺。肥缺。补一个缺。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衣:[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成语评论

缺食无衣”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缺少食物和衣物,常用来形容生活极度贫困的状态。但它的内涵仅仅是物质匮乏吗?我们不妨通过几个例子来拆解。

比如,历史书上提到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百姓“缺食无衣,流离失所”。这里不仅描述了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更暗含了社会动荡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毁。为什么用这个场景举例?因为它揭示了成语背后的系统性危机——缺食无衣不仅是个人遭遇,更是时代悲剧的缩影。

再看现代语境下的应用。某纪录片拍摄偏远山区儿童时,解说词写道:“尽管已脱贫,但某些家庭仍面临缺食无衣的窘境。”这里的矛盾点很有意思:脱贫政策与局部贫困并存,说明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性。成语在此被赋予新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关注隐性贫困群体。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真的还存在“缺食无衣”的情况吗?从绝对贫困角度看,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中,仍有家庭为温饱挣扎。比如突发疾病导致收入中断的家庭,可能短期内陷入“钱不够买药,饭桌上只剩咸菜”的状态。这让我想到,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穿透时代,映射不同维度的生存挑战。

我个人认为,“缺食无衣”在当代更像一面棱镜。它既照见脱贫攻坚的成果——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山区孩子至少有一套校服,也折射出物价波动对低收入者的冲击。比如去年冬天寒潮期间,农民工用塑料布裹身御寒的新闻,就重新唤醒了这个成语的现实刺痛感。

最后要强调的是,理解这类成语不能停留在字典释义。当我们在公益广告里看到“让每个孩子都不再缺食无衣”的标语时,它已经升华为对公平社会的追求。正如扶贫干部老张说的:“吃饱穿暖只是起点,我们要让所有人活得有尊严。”这句话或许能为这个古老成语写下新时代的注脚。

"缺食无衣"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