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ī lù sù shí
成语解释:尸:居位;尸禄:受禄而不尽职。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上书三禅让》:“昔有蘧敖逃禄,传载其美,所以浊世,励贪夫,贤于尸禄素食之人也,故可得而小。”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自谦等
繁体字形:尸禄素食
英文翻译:Shi Lu vegetarian
尸:1.尸体,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2.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禄:1.古代称官吏的俸给:俸禄。高官厚禄。无功受禄。2.姓。
素:1.白色;本色:素服。2.蔬菜类食品。与“荤”相对:素菜。素食。3.本来的;原始的:素质。素材。4.质朴;不华丽:朴素。素净。5.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要素。因素。元素。6.副词。一向;向来;从来:素不相识。素有交往。7.古称洁白的生绢:尺素。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尸禄素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和另一个成语“尸位素餐”是近亲,都用来形容占着职位不干活、白拿薪水的人。咱们先看个例子:办公室里的老王每天准时打卡,但不是在刷手机就是在闲聊,同事忙得脚不沾地时他总说“这事儿不归我管”,这种占着岗位不贡献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尸禄素食。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不作为”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责任意识。比如古代县衙里领俸禄的师爷,明知百姓有冤情却装聋作哑,这就不是简单的偷懒,而是拿着朝廷俸禄却逃避应尽义务。就像现在某些窗口单位,明明挂着“首问负责制”的牌子,办事群众来回跑七八趟还办不成事,这种制度性尸禄素食更值得警惕。
现代职场中这种现象如何避免?某科技公司曾做过实验:把项目奖金池开放给全员认领,结果原本混日子的程序员主动认领了测试文档编写。这说明建立“多劳多得”的透明机制,能让尸禄素食者自动现形。反观那些论资排辈的单位,年轻人干得多反而容易遭排挤,这种环境最容易滋养混日子文化。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古代其实带有警示官员的意味。北宋包拯就曾痛批某些官员“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现在想来正是对尸禄素食的精准反驳。我个人观察发现,越是快速发展的行业,这种现象越少,因为市场淘汰机制就像筛子,迟早会把混日子的人筛出去。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你发现团队里有人长期尸禄素食,是该当面指出还是默默忍受?从管理角度看,及时沟通比积压怨气更明智。毕竟团队就像齿轮组,一个卡住的齿轮会让整个机器停摆。与其抱怨他人不作为,不如主动建立清晰的目标管理和贡献度评估体系,让每个齿轮都能顺畅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