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ǐ fú cùn jiān
成语解释:指小幅书画。
成语出处:清·徐沁《明画录》卷三:“笔意苍劲,尺幅寸缣,便有林壑窅冥之势。”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画
繁体字形:尺幅寸縑
英文翻译:An inch in size
尺:[chǐ]1.市制长度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尺约合33.33厘米。2.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用的器具:卷尺。丁字尺。3.像尺的东西:计算尺。[chě]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2”。
幅:1.布帛、呢绒等的宽度:幅面。单幅。双幅。宽幅的白布。2.泛指宽度:幅度。幅员。振幅。3.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一幅画。用两幅布做一个床单儿。
寸:1.长度单位,10分等于1寸,10寸等于1尺。1市寸合1/30米。2.形容极短或极小:寸功。寸进。寸土。寸步。鼠目寸光。3.凑巧:你来得可真寸。4.姓。
缣:细密的绢。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尺幅寸缣”这个成语。乍一听是不是有点文绉绉的?说白了,它就跟咱现在说的“浓缩就是精华”一个道理!比如你刷短视频时看到条30秒的科普,把量子力学讲得明明白白——这不就是“尺幅寸缣”的活例子嘛!
等等,可能有人要问:“这么短的篇幅真能说清楚大事儿?”问得好!你看宋朝文人写的小品文,几百字就能描绘出市井百态,这不比万字长文更考验功力?就像咱现在做PPT汇报,老板总说“重点在前三页”——这不正是成语的精髓所在?
说个新鲜的,最近刷到个博主用九宫格图片讲《史记》,每张图就配两行字。你猜怎么着?评论区都说“比教科书好懂十倍”!要我说啊,现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尺幅寸缣”简直是刚需。就像吃麻辣烫,荤素搭配的小份菜,可不比大锅炖更对胃口?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人总觉得“短=肤浅”,这我可不敢苟同。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统共才20字,不照样让后人琢磨了千百年?你看那些爆款广告文案,哪个不是三句话戳中人心?所以说啊,关键不在长短,而在于能不能像针尖戳气球——准准地扎到点子上。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现在AI生成的长篇大论满天飞,反而那些精心打磨的短内容成了稀缺品。就像吃惯了预制菜,突然来碗文火慢炖的例汤,那滋味才叫一个绝!所以说“尺幅寸缣”不仅是种表达方式,更是种生存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懂得做减法才是真本事。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下次写方案别急着堆字数,先想想怎么用三句话打动甲方爸爸。毕竟老祖宗早就教过咱们,有时候“小身材”真能爆发“大能量”,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