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ú lóng zhī jì
成语解释:比喻虽有很高造诣却不切实用的技能。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何十赋》:“屠龙之伎,非曰不伟。时无所用,莫若履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无实用价值的本领
繁体字形:屠龍之伎
英文翻译:useless skill
屠:1.宰杀(牲畜):屠宰。2.屠杀:屠城(攻破城池后屠杀城中的居民)。3.姓。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伎:[jì]1.技巧,才能:伎痒(人擅长某种技艺,一遇机会,急欲表现,好像皮肤发痒不能自忍,亦作“技痒”)。伎俩(liāng)。2.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qí]〔伎伎〕奔走的样子,如“鹿斯之奔,惟足伎伎”。
“屠龙之技”这个成语,乍一听挺酷的,但它到底想说什么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人花十年练就一手“用筷子夹苍蝇”的绝活,可除了表演杂技,这技能能用来填饱肚子吗?这就是典型的屠龙之技——本事再厉害,用不上就等于白折腾。
有人可能会问:“龙都不存在,古人编这成语图啥?”其实这正是老祖宗的智慧。比如战国时期有个叫朱泙漫的人,散尽家财学屠龙术,学成后才发现天下无龙可杀。这故事像不像今天有人拼命考取冷门证书,结果行业早就消失了?技能和需求脱节,再努力也成了“空中楼阁”。
现代社会还有屠龙之技吗?举个真实的案例:某程序员精通一种二十年前的编程语言,可如今连适配的电脑都找不到了。但换个角度看,这种“过时技能”是否毫无价值?未必!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反而成了带新人的独特优势。屠龙之技的核心问题或许不在于“无用”,而在于能否找到适配的土壤。
如何避免成为现代朱泙漫?关键在于“动态校准”。就像种地要看节气,学技能也得观察时代趋势。但这不意味着盲目跟风。我见过坚持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最初被笑“研究死文字”,后来却在人工智能古籍识别领域大放异彩。有些技能的“无用期”,可能只是在等待技术突破的契机。
个人认为,屠龙之技不该被全盘否定。它像一面镜子,既提醒我们关注实用性,也启示着“超前眼光”的价值。就像第一个发明车轮的人,在旁人眼里或许也是个折腾石头的傻子。关键在于把握“深耕专业”与“贴近现实”的平衡点——既要脚踏实地,也要留一片仰望星空的自留地。
下次见到坚持冷门研究的人,别急着下结论。或许他手里握着的,不是屠龙的刀,而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毕竟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始于某个“不切实际”的疯狂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