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āng
  • zhī
  • bī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ǚ shuāng zhī bīng

成语解释: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成语出处:东汉·王充《论衡·谴告》:“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履霜知冰

英文翻译:walk on hoar-frost and later on solid ice

履霜知冰的意思

履:1.鞋:衣履。革履。削足适履。2.踩;走:履险如夷。如履薄冰。3.脚步:步履。4.履行:履约。

霜:1.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2.白色如霜的粉末:柿霜。3.比喻白色:霜鬓。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冰:1.水在0℃或0℃以下凝结成的固体:湖里结冰了。2.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刚到中秋,河水已经有些冰腿了。3.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把汽水冰上。4.像冰的东西:冰片。冰糖。干冰。5.姓。

成语评论

履霜知冰”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踩着霜就知道结冰的日子快来了”。它用来比喻通过细微的迹象,就能预见未来的变化或危机。比如,清晨发现地面结霜,有经验的人会立刻想到:“冬天马上要到了,得提前准备厚衣服和取暖设备。”这种从现象推导本质的能力,正是成语传递的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未雨绸缪’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两者有微妙的差异。“未雨绸缪”强调主动准备,而“履霜知冰”更侧重观察推理的过程。就像气象学家通过卫星云图上的一个小气旋,就能预判台风路径;投资人看到某行业政策调整,立即调整投资组合——这种基于线索的推演思维,正是现代社会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我曾在项目管理中亲历过典型案例。某次团队开发APP时,测试阶段发现某个按钮的点击响应延迟了0.3秒。多数人觉得“这点延迟用户根本察觉不到”,但技术主管坚持要排查到底,结果发现了底层架构的重大隐患。这种从“0.3秒延迟”预见“系统崩溃风险”的警觉,恰是“履霜知冰”的现实写照。

当代人面对海量信息时,更需要培养这种洞察力。比如看到社交媒体上某个话题突然升温,可以思考背后的社会情绪;发现同事连续三天加班,可能是团队协作出现问题的信号。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霜”,往往藏着值得关注的“冰”。

有人质疑:“过度敏感会不会杞人忧天?”关键要把握观察与行动的平衡。就像老农看到初霜,既不会急着把庄稼全收割,也不会无动于衷,而是开始检查粮仓、检修农具。这种基于经验的适度准备,既避免资源浪费,又降低未来风险,正是成语智慧的现代应用。

培养预见性思维不妨从日常小事练起。记录工作中反复出现的小问题,观察生活中规律性现象,尝试建立事件之间的逻辑链条。当这种思维成为习惯,我们就能像古人观天象知节气那样,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判断坐标。

"履霜知冰"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