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 chī hǎi hē
成语解释:放肆地大吃大喝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大吃大喝
繁体字形:山吃海喝
英文翻译:Mountain eating and sea drinking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吃:1.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吃饭。吃奶。吃药。2.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吃老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3.吸收(液体):道林纸不吃墨。4.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戏):吃掉敌人一个团。拿车吃他的炮。5.承受;禁受:吃得消。吃不住。6.受;挨:吃亏。吃惊。吃批评。7.耗费:吃力。吃劲。8.被(多见于早期白话):吃他耻笑。9.见〖口吃〗。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喝:[hē]1.把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咽下去:喝水。喝酒。喝茶。喝粥。2.特指喝酒:喝醉了。[hè]大声喊叫:喝彩。喝问。[yè]声音嘶哑、噎塞:“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喝湿下者夭”。
说到“山吃海喝”,很多人会联想到饭局上的热闹场面。比如老张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在酒楼摆了五桌,龙虾、烤鸭、白酒摆了满桌,亲戚朋友边吃边聊,盘子摞得比人还高。这种场合看似豪气,但第二天老张摸着鼓胀的胃感叹:“痛快是痛快,就是这身体遭不住啊!”
这时候有人要问:为什么“山吃海喝”总带着矛盾感?其实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描绘了欢聚的热烈氛围,又暗含着过度放纵的警示。就像过年时家家户户的团圆饭,八宝饭、红烧肉、饺子摆满整张圆桌,但吃到最后往往要集体找消食片——热闹中藏着对健康的小小透支。
不过换个角度看,在特定场景里适度放纵也有其价值。上周参加同学会,十几年未见的老友们点了麻辣火锅配冰啤酒,虽然知道第二天可能嗓子疼,但那种畅快聊天的氛围,确实比端着保温杯吃养生餐更让人难忘。关键是要拿捏好“尽兴”和“失控”之间的分寸,就像吃重庆火锅时,蘸料碗里总要加点醋解腻。
现代人其实在悄悄改变这个成语的打开方式。现在的商务宴请流行起“位上菜”,每人面前精致的三菜一汤,既保留了聚餐的仪式感,又避免了铺张浪费。周末家庭聚会时,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自带饭盒分餐,既能尝到各家拿手菜,又不必担心剩菜浪费。这种转变就像给传统成语换了件合身的新衣裳。
说到底,“山吃海喝”背后折射的是人情往来的温度。重要的是记住:美食应该成为情感的催化剂,而不是健康的绊脚石。下次聚餐时,不妨试试先盛半碗饭,留点肚子给饭后的真心话环节——毕竟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吃了多少,而是那份共同举杯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