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 yáo dì dòng
成语解释: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成语出处:《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声势浩大
繁体字形:山摇地動
英文翻译:the hills totter and the earth quakes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摇:摇摆;使物体来回地动:动摇。摇晃。摇手。摇铃。摇橹。摇头晃脑。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当人们用"山摇地动"这个成语时,到底在形容什么样的场景呢?让我们先看个日常例子:去年台风过境时,我家窗外的梧桐树被连根拔起,楼下的电动车倒成一片,那动静真叫个山摇地动。这时候就能明白,这个成语不单指自然界的震动,更多是形容某种巨大的变化或冲击。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天翻地覆'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强调变化剧烈,但"山摇地动"更侧重物理层面的震撼感。比如建筑工地上打桩机的轰鸣声,隔着三条街都能听见,住在周边的老人常说:"这动静山摇地动的,活像在拆城墙。"而"天翻地覆"更多用在抽象概念上,像"互联网让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新闻报道里,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制造画面感。记得去年地铁新线路贯通时,记者这样描写盾构机作业:"当直径六米的刀盘开始旋转,隧道里顿时山摇地动,碎石像爆米花般飞溅。"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本意,又赋予了现代化场景的新鲜感。
我特别喜欢这个成语的"动静结合"。它不像"地动山摇"那样强调顺序,而是把"山摇"放在前面,先制造视觉冲击,再呼应听觉感受。就像去年参加音乐节,当低音炮响起时,脚下的草坪真的在微微震颤,前排观众跟着节奏跳跃时,那种集体共振带来的山摇地动感,是文字难以完全传达的。
现代社会其实处处存在"山摇地动"的隐喻。比如某科技公司发布革命性产品时,业界常说"这将在行业内引发山摇地动的变革"。这里既保留了物理震动的原始意象,又拓展出颠覆性创新的新内涵。这种语言的生命力,正是成语能在当代保持活力的秘诀。
下次遇到让你心头一震的新事物,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它就像个语言放大镜,能帮我们把抽象的冲击力转化为具体的感知。当你说"这个决定会在公司里引发山摇地动的反响"时,听者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连锁反应的生动画面,这比简单说"影响很大"要有感染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