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ì shí fú là
成语解释:岁时:一年四季;伏腊:伏日和腊日。指四季时节更换之时。
成语出处:《旧唐书 张九龄传》:“又以其弟九章,九皋为岭南道刺史,令岁时伏腊,皆得宁觐。”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时间等
繁体字形:歲時伏臘
英文翻译:Fula at the end of the year
岁:1.年:岁月。岁首。岁末。岁暮。辞旧岁,迎新年。2.表示年龄的单位:孩子满了三岁了。这匹马是六岁口。3.指时间:岁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们)。4.年成:歉岁。丰岁。5.姓。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伏: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伏案。伏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伏。此起彼伏。3.隐藏:潜伏。伏击。昼伏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伏。初伏。三伏天。每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伏诛。6.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7.姓。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
腊:[là]1.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2.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腊肉。腊鱼。腊味。3.姓。[xī]干肉。
“岁时伏腊”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它原本指古代一年中最重要的夏祭(伏日)和冬祭(腊日),后来泛指重要的节日或时间节点。比如我们可以说:“虽然现代人工作忙碌,但每到岁时伏腊,大家还是会放下手头的事,回家和亲人团聚。”这时候你可能想问:为什么古人特别重视这两个节日?其实这和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有关,伏天要避暑休整,腊月要准备过年,自然成了“喘口气”的重要时间点。
现在还有人用这个成语吗?比如描写传统文化保护的报道里,可能会写道:“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守住岁时伏腊这样的文化根脉。”不过更常见的情况是,年轻人会用“逢年过节”这样的口语代替。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古汉语成语会逐渐淡出日常使用?我想这可能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当“双十一”“黄金周”变成新时间标记,那些农耕时代的时间概念自然会慢慢退场。
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哪些场景?假设要写篇对比古今节日的文章,可以说:“从岁时伏腊到电商造节,时间标记的变迁折射着社会的转型。”你可能又会疑惑:传统节日真的被取代了吗?我倒觉得是转化而非消失。就像腊八节喝粥的习俗,现在变成了朋友圈晒养生美食;伏天吃凉面的传统,转化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冷面探店打卡。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一种“周期性仪式感”。比如描述职场生活时可以说:“程序员们没有岁时伏腊的概念,版本迭代就是他们的节气表。”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时间韵律感,又赋予了新时代的解读。这让我想到:语言就像活水,老词新用反而能让文化记忆流动起来。当我们在说“岁时伏腊”时,本质上是在寻找那些让生活产生节奏感的锚点——无论是古人对着日历数伏天,还是现代人盯着购物节倒计时。
最后不妨想想:当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当汉服青年重新点燃上巳节的热度,或许“岁时伏腊”这样的成语会以新的姿态回归。毕竟人类对仪式感的追求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仪式的载体。就像今年冬至,你可能会在短视频里学做汤圆,但那份“岁时伏腊”的温情,依然会从手机屏幕里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