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ǎo
  • zuò
  • m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ǎo zuò míng mù

成语解释:巧立名目。

成语出处:宋·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敲诈

繁体字形:巧作名目

英文翻译:rack one 's brains for ingenious devices

巧作名目的意思

巧:1.心思灵敏,技术高明:巧干。能工巧匠。他的手艺很巧。2.(手、口)灵巧:心灵手巧。他嘴巧,学谁像谁。3.恰好;正遇在某种机会上:恰巧。偏巧。凑巧。巧遇。来得真巧。我一出大门就碰到他,真巧极了。4.虚浮不实的(话):花言巧语。5.姓。

作:[zuò]1.劳动;劳作:精耕细作。作息制度。2.起:振作。枪声大作。3.写作;作品:著作。佳作。4.假装:作态。装模作样。5.当作;作为:过期作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自作自受。7.同“”。[zuō]作坊:小器作。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成语评论

巧作名目”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其实咱们生活中天天都在用。比如某公司把“周末加班”说成“团队能量加油站”,把“延迟发薪”包装成“员工福利优化期”,这种给普通事物换新马甲的操作,您身边是不是也见过?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非要搞这些花里胡哨的说法?举个真实案例您就明白了。某连锁超市把“临期食品”改称“黄金时段特供”,不仅销量涨了三成,还收到顾客留言说“名字起得真有档次”。这说明巧妙命名确实能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但咱们也得留个心眼——别被包装迷惑而忽略本质。

在教育领域,这种现象更值得注意。某些培训机构把“刷题班”称作“思维拓展营”,把“填鸭式教学”说成“知识加速器”。我亲眼见过家长被这些名头唬住,结果孩子只是换了个地方写作业。这里藏着个核心问题:创新名称和实际内容到底该是什么关系?我的看法是,名称可以优化,但绝不能成为偷换概念的遮羞布。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案例。某社区把“垃圾分类监督员”改叫“环保生活设计师”,报名人数直接翻倍。这说明正面包装能激发参与热情,关键要看背后的实质行动是否匹配。比起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这种名实相符的创新更值得点赞。

说到底,命名艺术就像给房子刷外墙漆,漆色能影响观感,但房屋结构才是根本。现代社会讲究高效沟通,适当包装无可厚非,但若把心思全花在造新词上,就像给纸灯笼镀金边——看着亮堂,风一吹就破。下次遇到新奇说法时,不妨多问句:“这葫芦里装的,真是标签上写的药吗?”

"巧作名目"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