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n zào wú wèi
成语解释:味:滋味,趣味。干巴巴的毫无趣味
成语出处:艾芜《文学手册·怎样获得文学的工具》:“这首歌,前头三句都是平铺直叙,显得干燥无味,一加尾后一句,便格外明快生动起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繁体字形:干燥无味
英文翻译:Dry and tasteless
干:[gàn]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骨干。2.指干部:调干。干群关系。3.做(事):实干。干活儿。埋头苦干。4.能干;有能力的:干练。干才。5.担任;从事:他干过厂长。6.事情变坏;糟:要干。干了,钥匙忘在屋里了。[gān]1.古代指盾牌:干戈。2.姓。3.冒犯:干犯。4.牵连;涉及:干连。干涉。相干。5.追求(职位、俸禄等):干禄。6.水边:江干。河干。7.天干:干支。8.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跟“湿”相对):干燥。干柴。油漆未干。衣服晾干了。9.不用水的:干洗。干馏法。10.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饼干。葡萄干儿。豆腐干儿。把萝卜晒成干儿。11.空虚;空无所有:外强中干。钱都花干了。12.只具形式的:干笑。干号(háo)。13.属性词。指拜认的(亲属关系):干妈。干儿子。14.徒然;白:干着急。干瞪眼。干打雷,不下雨。15.形容说话太直太粗(不委婉):你说话别那么干。16.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我又干了他一顿。17.慢待;置之不理:主人走了,把咱们干起来了。
燥:干;缺少水分:燥热(干燥炎热)。口干舌燥。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提到“干燥无味”,许多人会联想到教科书里生硬的概念或冗长的会议发言。比如:“这场讲座内容虽然专业,但讲师全程照本宣科,听得人昏昏欲睡,简直是干燥无味的典型。”这句话里的“干燥无味”不仅描述内容缺乏吸引力,更暗示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失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同样的内容,换个方式讲就变得有趣?”答案藏在表达技巧里。例如:“说明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头皮发麻,但如果配上动画演示,干燥无味的操作指南也能变得生动起来。”这里的关键在于,内容的呈现形式决定了观众的接受程度。
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每周例会成了流水账汇报,这种干燥无味的沟通方式让团队士气日渐低落。”此时若有人提议“用数据可视化图表代替文字报告”,沉闷的会议就能瞬间激活。这说明,解决问题往往需要从改变形式入手,而非单纯否定内容价值。
个人认为,“干燥无味”的症结常在于创作者与接收者的认知错位。曾有位老教授将量子物理讲得妙趣横生,秘诀就在于用“打台球”比喻粒子碰撞。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正是破除枯燥感的利器。反观某些自媒体,即便使用流行词汇包装,若缺乏实质洞察,依旧难逃“干燥无味”的评价。
最后想说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干燥无味”反而成了试金石。当短视频用15秒抓不住观众就会直接被划走时,那些能让人暂停滑动的手指的内容,必定在信息密度与趣味性之间找到了精妙平衡。或许我们该思考的不是如何避免“干燥无味”,而是怎样为有价值的内容穿上吸引人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