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ǎng shà zhī yìn
成语解释:厦:大房子;荫:遮蔽。指像大房子可以遮风蔽日那样给人们以保护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进其茙菽有稻粮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廣厦之蔭
英文翻译:The shade of Guangxia
广:[guǎng]1.多:兵多将广。大庭广众。2.扩大;扩充:推广。以广流传。3.姓。[ān]同“庵”(多用于人名)。
厦:[shà]1.高大的房子:高楼大厦。2.房子伸出的后廊:前廊后厦。[xià]〔厦门〕市名。位于福建省东南部,鹰厦铁路终点。人口57万(1997年)。临台湾海峡,为天然良港。是闽东南经济文化中心,轻工业比较发达。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荫:[yìn]1.没有阳光;又凉又潮:地窖很荫。2.遮蔽:荫覆。3.古指因父祖有功,子孙得到官爵或特权。4.庇护:荫庇。[yīn]同“阴”。
提到“广厦之荫”,许多人会联想到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大愿景。这个成语原本形容能为众人遮风挡雨的庇护所,但放到今天,它更像是一种隐喻——比如父母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或是企业为员工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渴望“广厦之荫”?或许答案藏在安全感这三个字里。就像幼苗需要温室才能抵御风雨,人在面对未知挑战时,也渴望有个能暂时歇脚的港湾。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张刚毕业时住在公司提供的员工公寓,通勤便利且租金低廉,这让他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创新。这种“广厦之荫”不是简单的物质支持,更创造了专注成长的可能性。但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矛盾点:过于安逸的环境是否反而限制发展?就像树木长期在温室会变得脆弱,人在庇护下也需要保持对外界的适应力。因此真正的“广厦”不该是封闭的牢笼,而应是能开窗见阳光、抬脚触风雨的成长基地。
再往深里想,现代社会中的“广厦”形态正在发生有趣变化。十年前可能指代国企的“铁饭碗”,现在则更多体现在弹性工作制、技能培训体系等柔性支持。某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三年轮岗计划”就是个典型案例——员工可以在不同部门积累经验,这种流动性的庇护反而激发了更多创新火花。这说明“荫蔽”不等于固化,与时俱进的保护机制才能让生命力持久旺盛。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其实也在不经意间为他人撑起“广厦”。邻居帮忙照看独居老人的快递,志愿者为山区儿童搭建图书角,这些微小的善意何尝不是社会网络的庇护节点?有个朋友在疫情期自发组织社区团购群,她说:“我做的不过是把各家阳台连成遮阳棚”。这种朴素的智慧恰恰印证:广厦之荫不必仰赖巨人的肩膀,每个人都能成为支撑他人的一根梁柱。
回看这个成语的现代演绎,会发现它的核心始终未变——既要给予安全感,也要保留成长空间。就像好的花园既需要围栏防虫,也要定期修剪枝叶。当我们谈论“庇护”时,本质上是在寻找风险与机遇的平衡点。或许未来某天,“广厦”会进化成更轻盈的模样,但那份让人安心追梦的温暖底色,永远值得被珍视与传承。